道家功法述要—练养派
传统气功功法简介
介绍各家功法是为了使大家开阔眼界,对各家一些主要的功法有所了解,并从中领会智能气功是在对古人各家功法作了研究之后编创起来的。
我国气功历史悠久,门宗林立,古人有所谓三千六百旁门,八万四千外道之说,至今流传下来和有典籍可查的不下几千门派,不可能一一涉及。仅将道、佛、儒三家的主要功法略为介绍。这些功法都我亲自练过或接触过的。因为介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练,所以不介绍每种功法怎样去练,而力图着重于介绍功法的作用和实质。
第一节道家功法述要
道家功法非常之多,我们概括归纳为若干门类。这些门类古已有名称的,昼沿用古称;古时未有名称或名称不确切者,由我们冠之以名称。由于尊重门派的规矩,对有些功法只介绍入手练法,而不披露后面的内容。道家功法包括道教未成立前,为道家所修炼之功法及道教成立之后寓于道教中的气功。
道家气功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练养派,通过不同的练功方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达到长生久视,返璞归真。另一类是符派,用画符、掐诀、念咒等方法来达到治病健体的目的。符派本属正一派的一部分,我们把正一派中的修炼功法划归练养派中,将符的内容单独列为另一大类。
Ⅰ练养派
练养派可分为自然无为法门、周天法门、服气法门和导引法门四种门类。一、自然无为法门(又称清静法门)这一门派主张最根本的清静无为,属于老子所讲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和庄子所讲的“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它不管形体,不管气,练就是把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统一起来。其中又有不同层次的功法。
(一)纯自然无为法。这种法门没有任何练功方法,传授就是给讲道理,使之懂得人与自然本为一体,都来自虚无一气,按自身规律来变化。人这个有形、有质之躯乃是虚无之有形化,练功着眼于回复到清静无为这个根本点上去。清静无为法不需要入静,因为动静如一,无区分。也无所谓练功与不练功,因为一有了具体功法便违背了人的自然之性。由老师讲了道理后全凭自己开悟。按古人讲,练这种功法必须属上要利器者,几千年来,练这一法门而有成就者确属寥寥。(详见附录一《仙学真诠》)
(二)清静观光法(又称观光法)。端坐或站立,一心安静,两眼似非闭留一线光,察看眼与地平线呈 45 度角的地面。古人说是观鼻尖,其实是视线经过鼻尖射向前地平线。过去称为观牛眠之地。练一段时间后,眼睛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光,最常见的是白光。出现各种颜色的光均属五脏气化反应,气光外泛的表现。白为肺红为心,肝为黄,肾为黑。出现金光、紫光出也是正常现象。肾光一般不易出现,肾光外泛属肾虚的表现。出现黑光或杂色光不能要。出现的光会越来越大,这时把光引遍全身。古人认为偏于阳亢者宜练此法。(见附录二《归一清静法》)
(三)性光法(又称清静性光法)。两眼微闭留一线光,以两眼内眦为三角形底边,向上至眉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叫伊三点。然后用意念集中想这个三角形自左向右,向上向下,沿此路线转动。不是用后天意识去转,是相当于闭着眼睛看这个三角轮盘转。这样转慢慢便会出现光,将光内收照全身。收光有两种方法: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是用眼将光内收,直出百会,直入天庭,走外混元,光天合一。这是顿法。另一种是将光收入后往下照,让它自己变化。性光法一般是光入体内,让光从头往下照,照至丹田、涌泉再返上来,做到体内气光合一,功夫便上去了。这种功法练起来非常简单,目光把气光往回一收、一转,便是坎离交媾,便是婴儿姹女,收回来神光合一便成丹。不需开天门、婴儿出窍,直接走光天合一,属上乘功法。(详见附录三《太一金华宗旨》)
(四)玄关法(又称直入玄关法)。道家对玄关至少有七种不同的解释,这种功法指的玄关是虚无的,它无形无象,无边无际,一物不着。练玄关是一太极,人身是一太极,天地是一太极,宇宙也是一太极。太极无形无象,无方无所,可以生发万事万物。它寓于具体事物,又不着于具体事物。人的玄关在人体之中,但又不受人之形体限制而与宇宙同体。我们在讲授混元气理论时讲过:人的意元体与宇宙混元气有相同性,可弥散于宇宙之中,这个玄关实指此。玄关法有不同位置的不同练法。最简单而根本的练法是意念往回一收,意想收到一个大空球里,这球是在体内还是在体外不去理会,就想一个大空球,的形体和意念都是空空荡荡的在大球里边,慢慢玄关窍一开,人与大自然便相通了。另一种玄关法是守眉间玄关。它以两眼球间之距离作为圆的直径,在眉间画一个立体球,球的一半在体内,一半在体外。意守这个虚球。初练时往往不易想这个球,可先想体外一尺远处有个与此大小相同的虚球,待有了这个虚球的感觉之后,将球收回眉间,意与体内一半、体外一半之虚球相合。意守此球练久后,会出现脑内突然开朗,里面发亮,就叫“虚室生白”,此时感到身体消融,觉不到自身存在。它不是在迷迷糊糊中出现,而是在头脑很清楚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这就是玄关窍开。这是一种简单直接打开性功玄关的功法,但比较难练,主要靠领悟。还有一种玄关法是守人中玄关。意守人中有一个空球,球在体内外各一半。一旦人中玄关打开,可直射头顶。守人中玄关的好处是容易镇静,精神易兴奋的人宜守部位。守眉间玄关法和守人中玄法,按上述入手练之后,还有几步练法,不再介绍。
(五)心斋法(又叫听息法)。心斋法较之前面介绍的几种清静法门有较多的具体练法,但它不运周天,不管气,故仍属清静法门。心斋法就是听自己的呼吸。初练时,用耳朵去听自己的呼吸,只听声音,而不要去注意呼吸的深度;以后练至呼吸渐细,耳朵听不见呼吸声音,便用意念去听,也就是用意念去感知呼吸;再往后呼吸动作越来越细,用意念感觉现到了,便用体内运动着的气去听,也就是用它去感应。逐步深化听息达到一呼一吸气贯全身的高级境界。古人认为心斋法是一种简单而高妙的功法。后世出现的闻音法、默念法,佛教的念佛法门,以至近代美国流行的超觉静坐法,皆渊源于此。
(六)自然周天法门。这种功法的特点是练入静后自然出现周天运转,叫河车自转或法轮自转。一般是先守中丹田,口诀是先守而后忘,即把意念置于中丹田便不再守,静到一定程度,体内之气自然启动运周天。这种功法的通周天是一点一点地慢慢通,通过某一点后往往要过相当一段时间再继续通下一点,一个小周天可能需三数年才打通。自然周天法门转周天的特点一般是一个前升后降、一个前降后升,两个周天同时反复循环转动。不过也有从当中降落从前边升,也有从当中上去从两边下降的。出现不同的法轮自转与老师带功有关。一般来说,老师身体的气路怎么走,学生往往自然也这样走。自然周天法门是自然出现转周天,与后世搬运周天是用呼吸催动或用意念引动不同。这种功法有了气脉运行,按理不应归入自然无为法门。为与古人论述一致,仍列入自然无为法门。(详见附录四《九乘禅机秘诀》)
(七)守中法。守中法所守的“中”,是无形无象的,实际上是守太极。它和玄关法都是守太极,只是练的方法不同。守中法的口诀是“十字街前一座楼,楼上点灯不用油”。有不同部位的守法。一种是守中田的中,两手左右平伸成一条横线,从百会至会阴是一条竖线,两线在体同,人的交叉点便是中。这个“中”是最关键的“中”,练功时想着这个中。另一种是守上田的中,从两眼内角间画一条横线,这条横线不是在眼前,而是深入至两耳最高点处的深度,再从百会向下画垂直线,其垂直交叉点就是上田的“中”,它的位置的流珠宫的宫底上。个别门派也有守下田的“中”的,它位于肚脐至命门横线与百会至会阴竖线的交叉点上。这几个中都是无形象的。这就是所谓“十字街头一座楼”。“楼上点灯不用油”是指意守这个“中”后,待里面发亮光,即产生气光,便用这个光自里至外照遍全身,以至全身毛孔都照遍。古人讲要照到三千大千世界,照遍一切法界。这个“法界”实指身体内各个非常细微的组织。这样致病察照体内,使体内气机发生变化,最后达到内外通透。从开始练直至最高层次都是这样练。至于开窍后的具体练法就不介绍了。这是一种简捷的上乘功法,近二百来练此法的人较多。
二、周天搬运法练气功的人把真气沿经络循行一周,称为周天。一般将真气沿任、督二脉循行称为小周天。小周天加上循行四肢为大周天。即气从丹田到会阴后,从一侧腿内侧下至涌泉,从脚趾经脚掌外侧上至尾闾,再从另一侧腿下,上来之后沿督脉上至大椎后,从一侧臂下,下来后再从另一侧臂下,回至大椎穴后继续沿督脉上头部,然后沿任脉下。周天搬运法的特点是用呼吸催动或用意念调动体内真气按周天路线运行,练气修脉,使内气充足,经脉通畅,精、气、神合一,最后达到高级境界。可分为卦爻周天、经脉周天和意念周天三大类型。
(一)卦爻周天,亦称丹道周天。是宋朝以后兴起的一大门派。六十四卦中有十二消息卦,代表阴阳消长的规律。练周天功的人把十二消息卦用搬运小周天,身前六爻,背后六爻,即身前、背后各有六个部位,称六规程,按规程转周天,故称卦爻周天。又把这种功法称为丹道周天是因为它强调结丹(意念周天不讲结丹,经脉周天虽然也讲结丹,但更强调气脉和神)。所谓“丹”实为质量与形体变化了的气。正宗丹道周天从下元入手练,即从守下丹田入手。从守下入手的丹道周天,因其用以运周天的精、气不同,即所谓水源的清浊不同,又有三种丹法:
第一种水源纯洁,为丹道正宗,即在练功至一念不起之宁静状态时,肾阳发动,出现高度性冲动,但没有性欲;或于睡觉中没有做梦而出现无性欲之性冲动。二者都属元精,以之运周天可练成金丹。
第二种是有性欲的性冲动,是用浊精运周天,不能结真丹,只能结幻丹。
第三种是夫妻生活中出现高度性冲动时,中止性生活,以这种精运周天结的丹叫泥水金丹(以其拖泥带水不清净故名)。对于浊精,有的门派认为采用一定的功法可以化浊为清,即将浊精用意念运至百会,从百会向上出去,于距头顶一尺高处,向左、向右各旋转 12 次至36 次,便可化浊为清。正宗丹道周天的特点是用元精、元气运周天。所谓元精是指未化为生殖之精的精,其实也就是元气。由于这种周天功是以肾阳发生来转周天,所以要从守下田入手。守下田的具体位置是在肚脐与命门连线之前七后三的位置,即将连线分为十等份,从前面数为第七等份,从后面数为第三等份处。因为意守该处感到是黑洞洞的,所以也称之为南海观阴。口诀是行守而后忘。先守后忘至为关键。意念往下田集中便不再想,就可以使气自然集中,气多了自然出现盛阳反就,即出现无性欲的性冲动。如果守而不忘,便容易与后天意念结合而出现性欲,成为浊精就不能用了。运周天讲究火候,有所谓文火、武火和沐浴。武火指用强呼吸以炼精化气,所谓火逼金行。文火指轻微呼吸使内气自然变化。古人常以子、丑、寅、卯、辰、巳、六具阳时称为阳符,以午、未、申、酉、戌、亥六个阴时称阴符。运周天时气从背后上升叫进阳火,气从体前下降叫退阴符。进阳火、退阴符都要用呼吸,否则不能结丹。在进火与退符过程中各有一个不继续进火或退火的时间,采用自然呼吸,称为沐浴。怎样配合呼吸运周天,至关重要,各家功法不同,都秘而不录,属于龙门派的《伍柳仙宗》在诸古籍中对周天功讲述最为详细,唯在这个问题上也只用比喻而不直言。柳华阳在《伍柳仙宗•金仙证论•风火经第六》中引伍守阳的话说:“子至巳六时为阳,阳合乾,故用乾爻乾策,乾爻用九,而四揲之为三十六,故阳火亦用九,同于四揲。子丑寅以次,皆用四揲之三十六。午至亥六时为阴,阴合坤,故用坤爻坤策,坤爻用六而四揲为之二十四,故阴火亦用六,同于四揲。午未申以次,皆用四揲之二十四。阳时策百一十六,除卯阳沐浴不用乾,用实一百八十也。阴时坤策一百四十四,除酉阴沐浴不用坤,用实一百二十也。合之得三百息,周天之数也。闰余之数在外,盖三百数者实非三百息,皆譬喻辞也。”这段话说三百六十或三百的数是呼吸数,但双不是呼吸的实际次数。其中奥秘龙门派不外传。所谓“四揲之”是讲一个呼或吸分四次用。至于怎样分四次用,被视为至密。《伍柳仙宗》中的《仙佛合宗》最后答太和、太乙问的一段对话,对这个问题回答了很多,但不披露真情,说得到口诀就都对,不得口诀就不对。我们亦不宜于此公开披露。配合呼吸运周天的方法各家互异,但实质是一个都是练高度的意识自控力。性冲动是人的生命本能,生命本能最难控制,用呼吸把情志领走的作用属于移情,做到能够控制生命本能,意识的力量便大大增强。卦爻周天的正宗是从下元入手练,但也有从上丹田(如金山派)和中丹田(如青城派)入手练的。
守上田的有两种练法:
一种是意守印堂,让气从印堂向前放出一尺远,然后收回,从背部下降至会阴,然后运周天。另一种是守住印堂,先有发紧感觉,以后当出现凉感时,便将气下引转周天。守中田的方法不走阳精而走元气,意守中脘,呼吸之气在中脘处不出不下,待至呼吸绵细、真气充足后,引气向下丹田运周天。卦爻周天是先运小周天,结注丹,然后运大周天,结大丹。结丹便能长寿。古人以白发变黑、落齿更生为结丹的标志。卦爻周天从采药运周天到最后粉碎虚空有很多步骤。练小周天足 300 周天后,出现马阴藏相,即生殖器往回收缩。
马阴藏相的机理是:出现性冲动时使精不外放而内收,生殖器就不显了,精能放也能收,功能就全面了。马阴藏相之后是阳光三现,这时小丹结成开始进入采大药结大丹,意守部位从下田上升至中田。然后结胎,升入上丹田开天门,“婴儿出窍”。所谓婴儿出窍其实是意念与气结合聚成婴儿状。婴儿出窍之后便演神,演神之后把婴儿收回丹田养育,气越来越充足,可以充斥全身毛窍,全身毛孔发气光。
最后一步叫“粉碎虚空”,即气光从毛孔发出,与体外虚空相接,使人体皮肤与外界的界线没有了,人体的外层粉碎,与虚空一致了。古人讲练气功可以成仙,其实是改变人体健康层次,使人体内的混元气这一生命的最根本物质发生变化,变得更加精细,可以用意念调动而出入周身各个部位,乃至周身的细胞。这样,人调动自身生命活动的能力便大大提高了。
(二)经脉周天。经脉周天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人体经脉环行来运周天,它与医学气功关系密切。练经脉周天前可先练内脏小周天。根据中医理论,内脏的位置:肾在下,肝在左,心在上,肺在右,脾在当中。意念按肾(下)、肝(左)、心(上)、肺(右)、脾(中)这一顺序想内脏小五行。待体内气足后再练经脉周天。也可以一开始就直接练经脉周天。对于经脉周天,已故周潜川言之较详,现转录于下。 “
此功法分为三部:
1. 端正坐势;
2.练气吐纳;
3.修脉搬运。这三部方法是互相联系的。
现循序叙述如下:
1.端正坐势。在未上坐之先,必须松衣解带,然后再全身放松。坐势采用“跏趺坐”,其做法如下:
(1)盘腿坐。先准备好一个坐凳,二尺见方,前面两只脚高二寸,后面两只脚高五寸,前低后高,呈缓徐的斜度,上面再铺上一个薄棉垫子。如没有这种特制的凳子,可在硬板床上,后面铺个垫子也可。但不能坐软的沙发或钢丝床。冬天盘腿可用一条薄毛毯围覆着双腿。夏天可用一条布巾覆着。初练功的人不宜用“单盘”,更不宜用“双盘”,只宜用“散盘”。散盘做法是先把双腿放平,贴着坐凳,同时要把腰腿放得很松,随即先卷盘右腿,把右足的后踵轻轻低触在“会阴穴”(穴在前阴与后阴中间);接着再把左腿卷盘,同时将左足的后踵,轻轻抵触在右足的 “跗阳穴”(穴在足胫弯的凹陷中,解穴附近)。这样练得纯熟,腿不发麻了,再改为“单盘”。单盘也练得熟了,再进一步练“双盘”。如果在练功中腿盘麻了,可以左右交换一下,但仍须照旧轻轻抵触穴和跗阳穴。这样盘腿,腰腿会自然地放松臀部自然稳坐,不必把臀部向后凸出。
(2)竖脊。在盘腿之后,要把背脊骨调整成笔直,不可驼背弯腰和前俯后仰,但又要放松,不能硬劲强直,才合标准。其方法是把双肩微微上耸二三分高,使每一个脊椎骨自然地重迭笔直,松紧合度,不会硬劲强直。
(3)含胸。在调好脊柱之后,随即调整胸部,以胸部微微抽内陷凹进标准。陷凹的部分限于膻中穴与玉堂穴之间,即在两个锁骨交接处与两乳之间,成为三角形的地带,使这三角地带微微陷凹进去,这叫做“含胸”。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具体做时是把两手掌握好之后放在脐下,同时两肘尖微微朝前方“飞开”,即把左右两个肘关节从后面向正前方移开约二三分,有如雀鸟张翅欲飞的样子。这样,就会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标准。
(4)握手。含胸和握手是同时操作的。握手的方式很多,旧说名叫“结手印”。根据内景发经络理论,手三阴和手三阳的气脉运行都出入循环于“井穴”,井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阴三阳气脉经络又统辖于足部。因此,在练功的时候既要盘腿,又要握手,这是控制气脉循经流注的一种有效方法,不是迷信。阳虚或气虚者的握手方法是把掌心向上,手背向地,把左掌放在右掌上,也可把右掌放在左掌上。两掌重迭好之后,顺着自然的姿势,适应地放在肚脐下,轻摆在腿上,或随自然倚托在小腿外边。其要点是必须把两个大拇指尖微微地接触,并略微向掌心内收,以两指笔直、自觉有一股内劲自然发出,互相抵触为标准(但要注意这不是故意用劲而成的)。
(5)垂帘。垂帘是把眼皮微微合拢,只留一线微光,其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线外光,另一种是干脆把眼皮轻轻合上,一点光也不露。初学的人,以采用微微合拢、留一线外光为宜,因为功夫练到“归元”的境界,眼会自然闭合,会向内抽缩似地闭着。又因为初学的人完全闭眼,容易昏沉,易生杂念。
(6)舌。舌是舌抵上腭,但千万不可用意识或着力翘着舌尖抵上腭,而应当始终保持自然,否则可能影响静功。功夫深了,舌头会自动卷折锁着“鹊桥关”。这是内景功夫的一种自然表现。有些书籍叫人把舌尖有意地翘起去上腭,是不合理的。舌方法的要点是轻轻把齿和拢,同时把上下唇吻合闭拢,舌尖即会自然抵上腭与上牙龈之间,这才是舌的标准要求。
2.练气吐纳。练气吐纳即运用呼吸方法一吐一纳,呼气吸气,是锻炼脏腑的一种重要的内功。这种方法分为“顺呼吸”和“逆呼吸”两种。照平常的习惯呼吸,一吸肚皮鼓起,一呼瘪进去,这叫做顺呼吸;与此相反,一呼肚了鼓起,一吸瘪进去,这叫逆呼吸。周天搬运法采用鼻呼吸的方式。初学的人采用顺呼吸为最方便而又合理,一直练到火候深了,再采用逆呼吸,才容易掌握。鼻呼鼻吸必须配合“神与气合”。所谓“神与气合”,是指把念头与呼吸的一进一出、一吐一纳而为一,不可分离,也就是说把思想集中,随着呼吸运动。当呼气的时候,气向外面吐出,同时肚皮相应地向内瘪,念头也随着它瘪进去,自下丹田呼气外出。当吸气的时候,气自鼻孔内吸,下至丹田;同时肚皮相应地向外鼓起,念头也随着吸气入内,而下至丹田。这种吐纳方法含有“升、降”的作用,以“活泼自在”为原则,而不用“意守丹田”的死守方法。
3 修脉搬运。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脉”?“脉”与“气”又有啥关系?什么是“搬运”? “脉”与“搬运”的关系又怎样?懂得这些简明的概况,练功就有下手处了。在下坐之后,呼吸时要“神与气合”,调息练气,进出吐纳,上下升降,不断地呼吸着。如果在练气当中,把“神与气合”的方法掌握纯熟了,即会感觉在下丹田里因此呼吸的长降而产生一团“热气”,古人叫做“先天真气”,其意思是与呼吸“后天空气”有分别的。“真气”的象征是一个“热感”,这团热气因呼吸的深、长、升、降作用愈聚愈多,聚到了相当的程度,即会随着一定的道路流行。这种热气流行取名曰“脉”,脉所流行的路线名曰“脉道”。综合全身的脉道,即手足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经络”。运用呼吸的方法,把这股真气的热流,循着脉道的经络循环流注,周遍全身,周行一个大圈子,仍旧回到丹田里,这种练功方法就叫做“周天搬运法”。
所谓“神与脉合”和“神与气合”,是指两个阶段,联系这两个阶段叫做“舍气从脉”。先用“神与气合”的方法打好调息的基础,这是第一个阶段,即丹田里产生了热气。在热气产生以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这时即放弃“神与气合”,改为“神与脉合”。热气在丹田里生聚壮满后,会自然地循经流行,这时就要把念头也随着它流行的道路前进,这就叫“神与脉合”。热气产生时,放弃“神与气合”,而改用“神与脉合”,这种交换关系,叫做“舍气从脉”。整个说来,练功的过程是先把念头集中,随着呼吸一吐一纳,继而丹田产生了热气,就根本不管呼吸了,而要把心念集中到丹田的热气上来,思想不要开小差。继续下去,丹田的热气会从丹田开始流注循环。这时,念头必须随着它流走,一直从背后上行到头顶,下至面颊,再下入胸腹,然后仍然回到丹田,自始至终念头都要跟着它,这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神与脉合”。在真气发动之后,不论在丹田里酝酿生聚,或者已循着经络道路流行,千万不可用意去引它领它,而只能跟随着它自然流行,亦步亦趋,顺应自然,一点也不能勉强或急躁。这是运用“神与脉合”的要点,名叫“照法”,是“内视”功夫的初步,以做到活泼自在为原则。有些人对真气的流行,不能顺应自然,而胡乱使用“领法”,妄用意识去当头“领气”,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出现偏差。“领法”本来是练气的口诀之一,有它专门的用处。但在这样的场合,却千万不可使用,因为初练功的人不了解经络道路的方向和大小交会的岔路,又因功夫太浅,不能控制气机的进退和指挥它分经流注。如果妄用意识去当头号引领,则等于瞎子引路,很可能引到悬崖,前途不堪设想。真气在丹田里产生以后,因为“火候”不足,先期只能在丹田里酝酿着,一直到火候充满,才会因满而溢,就像江河之与湖泽,发生流注调节的作用,才开始向外流动。
在这一阶段,必须谨守禁忌事项的要求,身心二者都要放松,恬然怡静,不能紧张,免除急躁,连欢喜的意识也不能有,只有平淡视之,把念头与它合而为一,活泼自在地顺应自然,跟随着它流注,循环一个大周天。真气在丹田里发动生热时,或在背后循着经络上行时,那股热流不可能太热,只允许它有温暖的成分,如象喝了美酒,微有暖意,所谓“如饮醍醐”,令人舒适,不能象烤火或者熨斗烫热一般。这种生热发暖的现象旧说名叫“起火”,练功出了偏差名叫“走火入魔”。暖热的大小程度,旧说名叫“火候老嫩”。
如果火候太大,热气动过高,必须张口哈气,念“哈” 字诀去调伏,声音要逐渐下降。运用哈字诀的方法是,张口平舌念“哈”字音,气要绵绵不断地向外呼出。如此一经念动哈字音,则热气即会减低,同时胸部的气也立刻下降。但不可念动多次,只能适可而止,否则热气全消。所谓大周天的循环,有它一定的轨道。这轨道是循着二十部脉道的经络路线流注运行的。真气在丹田里首先向锁钥任、督、冲三脉的“阴库”(即会阴穴,在两阴之间)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在尾闾骨第二节中)。热气到这两个地方冲力比较大,动触的感觉很明显。再由尾闾关分两支流注,夹脊上行,直上腰脊第 14 椎两旁的“辘轳关”,由此继续上行,通过背、胛、肩、颈部,直达后脑枕骨棱下的“玉枕关”。初学的人只觉一片热气上升,功夫深的人则分四支上行。上述这段行程,即所谓“逆运法,通三关”。气脉远行至此,其势已缓,故一般练功的过程,在玉枕关通过较慢,而热气亦减小了。再由玉枕关继续上行,越过头顶的“百会穴”,同“厥阴肝经”的气脉会合,仍旧前行,转变为向额颅面下注,与手三阳的气脉大会于“祖窍”(两眉中心略下些,又名额中、山根,但非天目)。由“月窟”下入目中,复出于“龙宫”(在大眼角上下眼睑有穴如星之处),循鼻两旁夹井灶(即鼻孔),下至上唇,左则转而向右,右则转而向左,在“人中穴”交叉而过,与“任脉”、“冲脉”相会(女性则会于“乳根穴”)。这一段的行程,在头面部分,已不感觉热,只感觉是分五条道路,自头下面有如小虫爬行,又似涂抹薄荷水,感觉也非常明显。再从此下前项至“挨刀纹”(即项部横纹),循“人迎”、“气口”两穴(喉结旁)下入“缺盆”(肩窠凹中),与全身气脉大会于“膻中”(两乳之间)。这一段行程,虫爬现象减少,若有若无了。从膻中分主从二支:主支由内里直下,归入于丹田,名叫“中脉”;从支则由“乳根” 自胸膈下行,入于“日”、“月”双穴(在脐中两旁微上凹中,非针灸之日月穴),还合于下丹田,入窍归元。这样循环一遍,即是大周天的功夫。此时归元入窍的感觉,则另有一番滋味,微微出汗,神清气爽,轻松愉快,所谓“如灌甘露”即指此。当真气归元,还于下丹田的时候,另外觉得有一股潜在吸力把肚皮向里吸紧,很象肚皮已贴着了背脊骨似的;同时又觉得丹田里的真气,有似香烟缭绕,悠游自在,荡漾漾,轻飘飘,似动似止,载浮载沉;又象钟表的摆,左右相应摆动似的,即旧说“氤氲紫气”。此时,仍然把念头随着肚皮向内吸昆吻合在一起,一点也不能分心动念,既不可欢喜,也不可惊惧,切切实实地跟随着它向里吸入,一直觉得真气已不再向内吸的程度,即把念头集中在吸贴最紧的地方,这地方不会很大,一般说来只有鸡蛋大,或者鸽蛋大(功夫深了只有豆大)。如此把念头集中在这最后一点,一心一意“定住”在那里,连“氤氲紫气”也不动了,久久练习,功夫即会进步到“清静境界”,牙关也会闭紧,眼睛也会内吸,呼吸微细,绵绵不断,吸多呼少,这样已经达到比较高度的休息程度,比睡觉更能恢复精力,收效快又省事。如果不想继续练了,则把念头分开,全身放松,慢慢起坐,算是练完一趟功夫。 4.收功(咽津导引)。练完一趟功夫,即张开眼睛,把眼珠溜转二三次,眼皮眨动几下,即把口里的津液分成三五口,慢慢吞下,且须以意识送不丹田,然后再舒手伸腿,用掌在面上随意磨擦,轻拍几下腰腿,随意走走,不必拘执。” 无论经脉周天或卦爻周天,在周天运行受阴时,皆可借助开关法以解决,现将《丹亭真人传道秘笈》开任督诸关浊辑于附录六。
(三)意念周天。意念周天就是用意念依次去想体内若干部位,使体内混元气按一定路线运转。它不需要真气发动,只要按着一定路线去想体内,慢慢体内就会产生热感。意念周天流传自唐、宋,其后越来越盛行,在民间流传尤为广泛,民间气功、武术气功多属意念周天。古法意念周天是在虚极静笃之后意念在玄关窍里转周天,与后世不特虚极静笃,精神一集中便用意念转各种形式的周天不同。后世之意念周天运转形式很多,有小周天、大周天、走十二经脉等等。武术气功的意念周天多为转丹田,即从肚脐到命门会阴反复转动。古人贬责意念周天是没有麦子空磨磨,犹如无水空煮铛,会练死人。实为偏见。练意念周天,在用意念转周天的过程中可增强真气,习练久之,真气充足,转运成习惯,不用意念气也自然转动,也可以达到法轮自转的高层次。
练意念周天很快就可以通周天,但与自然周天、经脉周天和卦爻周天一般需几年功夫才能练通的内容不同,效果也不同。 以上介绍了卦爻周天、经脉周天和意念周天三种周天法门。一般而言,卦爻周天是从精入手,炼精化气;经脉周天是从气入手,使丹田真气入于经脉;意念周天从神入手,用意念搬运体内混元之气。
三者都要以清静为前提。
三、服气法门主要介绍三种服气方法。
主要介绍三种服气方法。
(一)服日精月华法。服日、月二气(即阳阴二气)是最常见的服气法。一般而言,服日精宜在阴历三十、初一、初二这三天早上7时,过午不宜服食日气。服月华宜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晚上11时、12时。每天服食亦可。服食的方法很多,已出版的气功书籍介绍了不少,这里不一一介绍。服食日精月华最关键之诀窍是用鼻尖服。鼻尖为人体之中天门,用中天门去服,效果至佳。具体方法是:面对服食对象(日或月),松静站立,目视服食对象,意想服食对象,然后头后仰,使眼、鼻尖、服食对象三者成一线,眯着眼接日或月之光芒,同时用鼻尖服入日或月之光,这是服气法。往往服气同时加吃气,吃气不用鼻吸,用口发he音时将气咽下,同时用意念将气送入下丹田。初练者宜服红太阳和白月亮之光,练至一定程度,可服日、月刚出时发黄色之“金太阳”和“金月亮”之光。服气和吃气都一定要目视服食对象,眯着眼将日月之光往里接。初练时用眼接不上,可配合用意念接。目视阳光开始不易睁开眼,久之即可。而且会看到太阳的颜色变化,变成金黄色、蓝色、紫色和像光辐射云彩似的。其后还会变成什么光都没有了,这时往往易出幻觉,如见到有人从太阳走出来,切勿惊慌,更不要以为是太阳神。它是练功者自身的气与太阳的气相合,自身信息反射回来而产生的一种属于真妄相攻的幻觉。看月亮不易出现这种幻觉。服食日、月之气要注意阴阳平衡。服日气多则阳气盛,服月气多则阴气盛,要掌握气机阴阳平衡勿使失调。
(二)服五方气法。服五方气与采五行不等同,二者不要相混。服五方气是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依次服气。松静站立后,先向东方服气,然后依次转动方向。转方向时要沉稳,两脚移动方向时脚掌不能离开地面,不能把气挪起来。这是很关键之点。古人每服食一方气要先叩一个头,实质是为辨别方向。服气方法与服日月之气大体相同。目视服气方向,头后仰,使眼、鼻尖、服食方向的地平线三者成一直线。在服食不同方向之气时,要在鼻尖加上不同意念。根据五行相属的道理,东方属木,服东方气时要想树木,意想吸树木之气。西方属金,服西方气时要想金、银,意想服金气或银气,或兼吸金银之气。金为补,有补气作用;银为泻,有泻气作用。南方属火,服南方气要想火,意想吸火气。北方属水,服食北方气要想水,意想服水气。中央属土,土为水湿 、云雾之气,服中央气时昂首视天,意念服食整个天空水湿、云雾之气。服五方气关键在于意念。如果服食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气时,不想木、金、水、火、土,而想虚空,服入的就是混元气。我们智能气功是通过不同的动作,把五方混元气收入体内。服五方气的道理本来很简单,古人把方法复杂化起来。要求服气前要先依次叩门齿、左臼齿、右臼齿,共叩36次,然后将口中津液咽入,意念入于下丹田。实质是为了强化服食的功效。服五方气时还要念不同的咒,作用是加强五行的形象和使精神更加集中。
(三)服北斗气法。服北斗气的关键和要诀是鼻尖要正对北斗星斗柄最后的一颗星,名叫天罡星,服天罡之气。每晚12时服气。北斗星柄指的方向,不同季节不相同 。严格而言,每天也略有差异,服气时要注意调整方位,正对星的斗柄。
四、导引法门
对于导引法,很多人只从狭义方面理解为形体姿势导引,从广义来讲,应包括形体导引、呼吸导引和意念导引。现人所讲指点气理论和方法均属导引法门。古法形体导引,最佳者当推载于《道藏》中的养生十二则,通过形体导引结丹。古人以导引法从形上走,遂发展为动功、武术气功。练动功和武术气功是“内以制魔,外以制敌”。对“外以制敌”被认为是小其用者,主要是为了降伏自己思想上的杂念,故称为“内以制魔”。动功导引法一方面可以开拓体内新的气机通路,一方面使精神专注于形体,以达到形神合一,不使神摇曳不定和外越。武术气功的导引法所调动的气一般均属混元气,出于尊重门派保密的原因,不拟多讲其导引方法之诀窍。古籍意念导引方面的功法,最好的是灵宝毕法,它要求首先打开玄关窍,然后转意念周天并结丹。“祖性灵明便是丹”,玄关窍打开后,意念一动气就可以结成丹。许多气功治病方法也属意念导引范畴,呼吸导引往往配合音符与意念,六字诀则属于呼吸导引加音符。硬气功则多是呼吸配意念统一于姿势动作中。(见附录八《古法养生二三则阐微》)
对于上述四大类练养法门,古人认为周天法门是道家正宗,清静法门是道家精华。但曲高和寡,练清静法门的人很少。服气法门和导引法门则被视为旁门。我们从人体生命科学来看,认为这些功法都是好的。至于道家正宗的周天功门派很多,有北派和南派两派。北派属清修,一个人自己修;南派主双修,讲阴阳和合。北派在中国内地占统治地位,南派为秘密传授,北派称南派为泥丹法,其实南派并非都是泥水丹法。其神交法闵小艮的《隐古楼藏书》中有介绍;气交法的专著则是《金丹真传》;形交法以《玄微心印》与《三丰丹诀》为详尽。近人刘化冬著有《阴阳双修功法秘义》,现辑于附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