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老师精讲:1、高层次的练功
修养意识本身就是高层次的练功,是把我们人的层次提高了。前面讲修治意元体的偏执是治病,现在讲是高层次练功,这里讲的又深了一点,要不怎么突出修养意识是练智能功的根本呢?
练智能功就是要把我们人的形气神,或者说把精气神这三者练得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在《运用意识》章讲过,这个整体,有形气合于神、形神合于气,或神气合于形的。从练功方法来看,武术练功,丹道练功,佛家的禅宗到最后明心见性的练功等,也不相同。但是无论那一种练法,到了高层次时,都必须有意识练功,必须从修养意识来练功。咱们讲的修养意识的全部内容,就是从小我开始练起,把小我练得健康了,然后慢慢一步步把我练大,练成大我。前面讲修养意识的内容时,讲了道德、中和之气、情趣、偏执和大我这五个方面,其全部内容就是一个人从小我到大我的这么一个过程。我们怎样来看待修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呢?可以这么来分析一下就清楚了。一个病态的人,他的意元体是病态的,是病态意识,因为他本身在平常不受任何剌激时,他的性格都不平衡,是偏的,完全是病态。这时纠正性格上的偏颇,那是针对病态人的意元体的练功。情绪的修养呢,平时内心没出现病态,但他意识还不够稳定,一受外界剌激,来了事后,情绪才偏了,才出现不平衡。情绪的修养就是增加常态人意识的稳定性的,当然这里也包括情趣问题,陶冶性情和提高情趣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当受了外界剌激之后心里边动弹了,情绪一偏气也跟着偏,不平衡了,乱七八糟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通过练功,练情趣,通过提高情趣,把我们的意识和气调和起来,使其稳定度和平衡度增加,这都是调理气和神的。咱们过去讲要保持中和之气,现在叫保持中和之性(既然都是我们写的书,这两个名字都可以叫),就说明练情绪、练情绪它本身就是气和神的问题。若从气方面来讲,那是中和之气,从意识方面来讲,叫中和之性,练情绪和情趣是练神和气的平衡度的。而且通过调神来调气、养气,把气调理好了,神、气都充足了、平衡了,让它去养形,改变我们的形体。练功程序、练功过程、练功效果是这么体现出来的。咱们具体练功是直接用意识统帅形体,把形体强化起来;而情绪的修养是通过对情绪的调整,使情绪稳定了之后来调节气,气充足、稳定了,神气调和了,去养神去。这样形气神三者都强化起来了。因此,对治性格的偏颇,那是对治病态的练功;调整情绪、提高情趣、对治情趣上不足的地方,则可以看作是初级的练功了。
有了这个基础,就要克除偏执了。克除偏执属于中层次的练功。中层次练功就要把我们意识里边的偏执去掉,不偏了,这就使得意元体的本性显露出来,使它本来的功能全面展现出来。讲意元体的体性时讲,意元体是一种非常均匀、质地非常精细的特殊的物质,它在某些方面和原始混元气很相像。如果把意元体的本性显现出来,那么它就和大自然界的混元气很相像了。但意元体一偏就往某一处集中了,一集中,该处聚的东西就多、就粗了,意元体就被掩盖了。为什么有时意念太多了,钻研问题钻不进去?它那儿聚了气。偏执去掉之后,它就圆了,都很平均了,意元体的本性就出来了。这样一方面容易统帅身体里边的气,另外一方面它和大自然的混元气有了同一性,加上意元体有主动性,它就容易使意元体的混元气进入到任何气里边去,就容易做到神入气中了。我们讲过,练智能气功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很容易达到,一入静,安静之后,一看周围的气,看到气了就神入气中了。讲到这儿得深一步来领会这个问题。其实那样的神入气中不是真正的神入气中,因为你这个后天意识入不到气里边。好像一个人搞了个小房子,外面是大自然,在里边往外想,想时意识在里边,气在外面,这样你的意识与气被隔开了。而神入气中是什么意思呢?周围都是气,神入气中,神得入到里边去,气与神融为一体才行。如果你意元体是偏的,不均匀,你一用意识,好了,那个“偏”出来了,就进不到气当中去,做不到神入气中了。所以你只有真正破除了意元体的偏执,意元体的气的质度非常精细了,每一单元非常小了,它才能钻得进别的气中去。比如一条毛巾,空气一钻过去了,而拿手指头一捅就过不去。当意识里有偏执时,有很多这个概念、那个概念,而且很执着,那点“偏”就挂上气了,这个气比较粗,比较大,带着它就钻不过去了。还不要说想大自然界混元气,你就想你自己身体的混元气也进不去,想不着。什么道理?意元体没这么精细,穿不进去。因此就得先除我执,去除意元体里边被沾上的那些坏东西、脏东西。意元体还有什么脏东西?从气功来讲,意元全有个什么念头往那儿一沾,那就是个脏东西。它本来是个均匀、虚灵、明净的东西,不染纤微点尘,有一点东西都不行。佛家讲心性,说没有丝毫点尘在里边。只有偏执去掉后,意元体虚灵明净了,功夫才能练上去。才能从偏执意元体达到圆满意元体的境地。所以到了中层次练功时,你光练形、光练气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克服意元体的偏执!哪儿偏都不行,不偏了,均匀了,就虚灵明净了,就自然而然做到神入气中、气包神外了。我们讲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和丹道家讲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又不一样,他那神入气中是带有我执的神在里边。因为练精化气,化成的气是比较粗的,神到气当中,能在里边往外看了,那和咱们讲的第一个气包神外有几分相似。而我们现在讲的神入气中,神气是混融的,它到哪儿都能穿过去才行。不是外头拿气包着。在这一点上,中级层次练功,练意元体是非常关键的。当然这时也可以辅助练点气。因为没有气作物质基础也是不行的,但那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意元体克除偏执的,气多了也不行。讲到这个地方就要给大家随便说几句了。
同学们会想,意元体气不足,从下往上运点气吧,让意元体气足点。不知你们体会过没有,你从丹田往上运气,往意元体里边运,有时运气之后会发胀、发懵,不舒服。因为你这样运上的气是躯体混元气,躯体混元气到了意元体里边就显得浊了。意元体的混元气不是这么一下子变出来的,它必须通过属于脑子里边的内脏混元气的转化,那样强化起来才行。唯独有一点,用意念引虚空的混元气到头顶里边来,到里边定住,那样可以。练功到了中级层次,必须从意元体内部用功夫,光练气就不行了。这就告诉我们,练功在初级层次,主要练形体、练气,使气充足,而陶冶性情、修养情绪、提高情趣,可以作为练功的辅助,作为练功的基础。到了中层次练气就成为辅助的内容,而练意识则成了根本功夫了。主要矛盾开始变了,气从主要矛盾方面降到次要矛盾方面,意识从次要矛盾方面升到主要矛盾方面。
那么从中级到高级,从克除偏执之后,要建立大我呢?这时气根本就不管事了,一点也不管用了,只能用意识做功夫。因为克除偏执之后已经能够使意元体和气结合了,意识和气可以没分别了。只是由于我们的习惯,“这个意识是我”(道德论还要详细论述自我),有这么个自我概念在里边。虽然到此时可以没有偏执了,但那个自我概念还存在着。用自我这个概念和周围的气往外扩充去,使自己的意识和大自然的气一点点扩充、扩充,结合得越来越大。当然这样做自我还要有个力量强度在里边,你这个力量能和外边的气结合到多大范围才能起多大范围的作用。并不是说懂得道理之后,我一想大我往外一充,我一下就可以把地球、把太阳系都充满了,把整个宇宙都充满了,那不行。虽然意元体是无形的,原始混元气也是无形的,但是你要把它们一结合,它里边还有个结合力度,结合到哪儿才能扩大到哪儿。所以大我完全是从意元体里边来练功的。“庞老师:那个力量不又成为气了吗?”那时已经不叫现在这个气了,说个力也不对,说气就更不对了。力是个什么东西?说不上来,比气还更抽象,物理学中有各种力,推一下,物体能动就说有力,但力是什么?机械力、电力,各种力是什么?更抽象,想象不出来。所以我们说它是个力,自我有个力,但是那个力能不能算个气?看来不算气,属于意元体内部的一个特殊的结合能力,从那用意识往外扩展,扩展一步结合一步、扩展一步结合一步……扩展得越大结合得越大。当然这个扩展和结合是伸缩自如的,能伸到那儿是自如的,回来也是自如的,出得去就回得来。
当然它和婴儿出窍不一样,婴儿出窍是意识和气结合到一起,出来个形象,“呜—”走了。而这个大我是周身向外的,整个一个人无处不向外,各处都向外走。它不是出去了,而是把人这个范围整个地扩大成为大我了。这完全是属于意识领域练功,和婴儿出窍根本不是一回事情。婴儿出窍还有个我,意识还在里边,我执还存在着,最后要炼粉碎虚空。它的粉碎虚空是从里边大、大、大……把身体充起来之后,把身体和虚空的隔阂、也是把自我冲掉、破了它。粉碎虚空不是把虚空粉碎了。因为人身就是个法界,练功把丹气在周身都充得满满的,最后内外一致了,把人的躯壳周围打碎了。所以练大我就和传统气功练法不一样。当然练大我也有这么一层,克除偏执后先把气充到身体里边来,意念和气把周身毫末都充斥起来,对里边都非常清楚了,然后再往外走。
我们说练功的全过程,每一过程都没脱离开意识修养。在低层次时,对意识修养的要求低了一点;层次越高,要求意识修养的水平也越高,变化也越高深;最后达到改变人的本质的目的。要不人的本质怎么改变,人的层次怎么提高?从意识修养来看,这就有个层次了。一开始性格的修养,是对治病态性格;情绪的修养,是针对常人的情绪;再往上一走,到了克除偏执,一克除偏执就超出现在的人的层次了;如果再到大我呢?又高一层了,人的本质就提高了。人类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关键是修养意识,意识不修养,人到不了高层次。以前讲的武术气功,即便你能飞了,同样还没脱离开普通人的层次,因为你意识没脱开,你能飞管什么事?飞机也不比你飞得慢,现在不是要搞时速两千公里的飞机吗?武术气功的飞行术最快的也还达不到一个小时两千公里,一般的一个小时六七百里地或一千多里是做得到的。你能做到可还没超出机器做的水平,你还是普普通通的人。如果意识层次一提高,就不一样了。意识层次提高了,那人类的层次也提高了。所以修养意识是根本。“我们现在没这么高水平啊,可望而不可及。”是啊,但你得知道有这么回事,再努力做去。前面讲的“苦行、恳求、励志久而不退”,这都属炼己筑基,先得打好思想基础才行,“苦行、恳求”,很长时间达不到还要拼命往前走。炼己筑基就要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你要想速效,一下子达到那怎么可能?人类几百万、几千万年才进步到我们现在人类的层次,才到这个水平。你想一下就变化很多,一下就解决问题,几天、几个月就解决问题,那怎么可能?“那我们还搞几万年?”这倒不会。如果那样就不是人类的主动性了。以前人是自然发展的,现在懂得主动性了,用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就能完成这个变化,使整个人类(不是一个人)都提高层次,那也了不得了!你要真努力去做,也不是那么难,但我们现在得从低层次开始,从陶冶性情、提高情趣来解决性格的偏颇,从这些方面来努力。你不能一上课还打哈欠,在过去来讲是绝对不允许的。你现在是一边听课一边练功呢,哪能那么随便。上课打哈欠对老师不尊敬,对自己也不尊敬。这样怎么去练功?要时时刻刻想我们得努力去做才行。“我就是高水平的样子,我现在就是。”要拿出这样的身心状态来。
“我现在不这么修养行不行?就这么练功行不行?”方才讲了,不行。光这么练,你只能长一点粗气。当然练功运用意识是非常关键的。没有意志力,就不能统帅生命活动,我们人的健康程度关键在于意识统帅整个生命活动的能力。你不能去统帅,就说明没有意志力,这就需要通过练功,增加意念和气的结合程度。意念和气一结合有力量了,这个气才能展现出力量来,展现出本事来。武术气功基本以这个为主,当然武术气功也非常强调武德,但从理论的高度来论述修养意识怎么长功夫,这个问题没解决。我们现在就要讲这个问题。你通过功法、通过意识去练,把已有的气和意志力结合起来了,这就是功力。《气功探邃》里讲:功时、功力、功底,这三个加到一块叫功夫。当然得按照一定的功法练才能长功夫,不按照一定的功法、不能连续练功,不行。这几个是成正比的。把意识和生命力结合成功力了,这是个力量,功的力度、量度都增加了,度就包括量在里边。通过练功,量是增多了,但是质提高得不多。因为你的意元体还是那么粗,还有偏。只有通过修养意识,把意识里的东西去掉,意识里更精细、更细微,一句话说就是均匀了。意元体非常均匀,不就比较细了吗?意元体里边这多一块那少一块,有大的有小的,就不均匀。意元体非常非常均匀就非常匀细了。一匀细质就发生变化了。
常人的意识活动还是比较粗糙的,越是思想方法简单、固执的人,他的气越粗糙。“老师不对了吧,思想方法简单和没文化的人不是练功效果好吗?”我们说没文化的效果好,他必须在接受气功这一点上不固执。一般文化少的人爱抬杠,你要跟他说气功,他就说那怎么能行,你让他试试看,他练都不练。当然因他思想方法简单、用脑用的也少,他里边意志力量也小,这种人一句话就可以把他气坏了,意识不稳定,没控制力,你要给这些人发气治病他抵抗力就小。虽然他不信,但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也没干过什么事,脑子没锻炼过,你要拿力量硬打也打进去了,拿气场一熏,往里边一挤就进去了。同学们去实习,可以认真体验体验。有的病人怎么弧拉怎么好,一说好了就好了;有的人你说十个好了他也不好,拿手抠去也不好,用手拍他也不好。越是有思想的人,越不好给他治,他脑子有一定力度了,他自己不会动意识时,你要帮他动可麻烦了,但他自己会动了也很好动。多实践实践、体会体会,多治点病人,就能体会到人的思想方法、意识对生命活动的影响了。
对于修养意识的这些问题我们这么讲讲不清、讲不通。现在也没那么高级的人,都差不太多。“修养不修养意识有什么了不起的,高级人高级到哪去呀?”因咱们没看到高级的人。你就看见了也不行。现在咱们搞科学试验,可好多知识分子他看了之后,说不会是真的,即使是科学家做的试验,他也说不会是真的,说不可能。“庞老师咱100多人都出去表演去。”有特异功能的小孩全国有几百个,透视、搬运,到处搞试验、搞表演。可多少人信啊?表演解决不了问题,有的气功师会干这种事,他自己没功能就找有特异功能的孩子,找他们去表演,还搞一个肚子会说话的,叫什么灵鸽。拿这个去搞表演,也挺能轰动的,上台一问“我多大年岁了?”她肚子里边就回答,声音不大,周围两三个人能听得见,太远了也听不到。这些表演,全国到处搞也没用,人家一看“哇”一鼓掌,完了。可表演完后又管什么事?没用。看了表演的回去跟没看见的人说:“真怪事!”“别听那胡说八道,他不定安了个什么机器呢。”我们要搞必须要从基础上、从理论上搞起来。我们现在知道这个道理了,要修高功夫,就要修德。“现在有个高水平的,出来表演一下,有个样子我好看看,好努力去做去。”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要以为搞个什么表演就能感染更多的人,不是那么个问题。我们现在上学,就先从理论上懂得了,懂得后,自己从理性上要求自己努力去做好。
现在练气功的人大部分是气的力度增强了,而质度提不高,书上画了个座标图,图1—(a),横轴表示力度的量,是度力的,纵轴是度质的。练功相当这个样子,斜着往上走,力度和质量要一块往上走才行。你要光练功往前走,原来人的素质是一定高度,光用意识练功,可加强气的强度,但气的质度还是在原来的水平上,也可能高了一点点,你的功夫就如同图—(b)中斜线部分的水平。光修性功的,如过去有光修好的,原来也有个一定的力度,如果他不懂得运用意识,不懂得解决力量的问题,他的功夫就如同图1—(c)的水平,也提[KH8D]高得不多。过去有好多光修好不练气的人,到最后却是“修好不见好”,他本来力量不多,而想这个好事应该做,那个好事也应该做,但他本事没那么大,没那么大能量,把能量一消耗,里边不足了,就尽碰倒霉事。过去说修好有佛爷保佑着你,神仙保佑着你。他不懂得修好是把意识松开,使混元气进来的多。修了好本来应该有条件了,气能进来很多,可他意识没动,不会主动运用意识,所以气就进得不多,这样入不敷出,把能量消耗了,到最后事情处理不过来,也就倒霉了。光练功的人,他倒是没倒霉。为什么呢?他就处理眼前的事,有力量就干去,干事也挺冒尖的,可以干出好多事情,但他的层次是低水平的。而光修好的,事干得多,可本身力量不够。所以光练功不行,光修好也不行,两个都修,又有质又有量,如图1—(a)这能干多少事?这一比就显出来了。既要练功法修命功,这是它的力度,又要从修养上修它的质度,两个一块来,你看,图1—(a)中的力量也可能比图(b)中的少了一点,但整个的却比图(b)的大多了。在前些年有个日本电视片叫《姿三四郎》,姿三四郎他是修正道的,你别看那些邪门歪道挺厉害的,到最关键时他的心一定,好了,解决问题了。单个比有时一看图(a)的力度没图(b)大,可图(a)整个的比图(b)大,稍稍一定下来,一安静下来最后全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练功修养意识和不修养意识的根本差别。你不修养意识,可以身体健康,力量强大,那是在普通人这个层次里边,只能当普通人的英雄。你光修意识,不修方法,其实真是全面修意识了,也不会不修方法,但他光修意识修的也不全。光修养、光涵养,干好事,这本身就偏了,全面修养也应该有修身在里边。有的人甚至就为图个好名,本来自己家里也没什么钱,为了修好,就修桥铺路去,或者为得个儿子修好去。身体不健康,也不懂得怎么得儿子,修好就能得儿子了?得不了儿子。我们练功也是一样,既要修方法,把气练充足,又要把意识练得更纯洁一些。
2、气功医学的特点
(一)西医学体系。西医学尽管在分科上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不同;在检查方法上有物理检查、化验检查、生物学检查等手段;在医疗方法上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物理疗法等区别,但其基础医学则是同一的,因而总的思想是一致的。西医学无论是诊断还是医疗,都是强调疾病而忽略人的整体,在诊断上强调找出病灶与病因,在治疗上强调祛除病灶与病因,对此,有人把它称为“辨病论治”。它的优点是,检查细微而客观,经得起重复检查的验证,因而诊断明确;治疗措施针对性强,注意找寻新的特效的方法与药物,而且这些方法普适性强,这就是西医学所以被人们称为科学的原因。然而,西医学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无论在诊断上,还是在医疗上,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注重疾病而忽略人,注重外来的致病原因,轻视了人的内在的功能,即使是西医学的维生素疗法、激素疗法、免疫疗法……这些旨在增强人的生命功能的方法,也只是从外在因素而非人本身的内在因素入手的。
(二)中医学体系。中医学是从“天人是一整体”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出发的,尽管它也有临床医学的分科,但各科之间却是一个整体,凡是在中医史上成名成家并著书立论的,往往对各科疾病都能应付裕如。因为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以神为主宰、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经络联系人体各部并维系其正常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把疾病看作是人体的生命功能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在此变化过程中,邪(致病因素)、正(人的生命机能)双方呈现了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的势态。正胜邪则病愈,邪胜正则人亡。中医虽然也特别重视诊断,但不象西医那样只重视病灶,而是在邪正交争的总态势中把握其病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病人的各种表现,如症状、舌苔、脉象、气色与形体变化等来查明疾病的性质,这就是把致病因素与人的生命功能结合到一起的“辨证”过程。在治疗上,强调调整人体功能的平衡。虽然有药物、针灸、按摩等手段的不同,但都是要借助人的正气来驱逐病邪,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它的优点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辨证论治”,而且处处着眼于人的正气。所以它使很多西医不能医疗的病转危为安。乍一看来,中医是内外兼顾而且符合辩证唯物的逻辑内容的,应该是十分完美的,但它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诊断的手段(如切脉、望色、闻声……)的神秘性、主观性以及模糊性,往往使不同的医生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客观检查结果,而且在治疗中的变数太多,传统的中医——尤其是名中医开方治病都是灵活多变而不墨守成规的,这就使人难于认识与掌握。
(三)气功医学。气功医疗尽管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它在历史上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一方面,传统气功不是以医疗而是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因而古之修炼气功者,对医疗多有所忽略;另一方面,未能建立起气功医疗的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多年来,气功医疗只是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寄居”于中医医疗体系内。其实,两者是有着巨大差别的。首先,气功医疗的着眼点在于人体的机能,认为只要气血流通并保持正常,人就不会生病,因而医疗疾病完全从人体的内在功能着手。一般来说,传统气功虽然也有针对不同疾病施以不同治疗方法者,但不象中医那样注重诊断、注重分清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而是强调发挥人的正气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中医著述中详细记叙的气功治病方法,究其原,是把气功纳入中医体系的结果,是从属于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如《诸病源候论》《杂病源流犀烛》记载气功方法都属于此。真正的气功著述则与此不同了,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中说:
“圣人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人籍气而生,气散人死。人死生之理,尽在气中。但调练元气,求死不得。”
如果说这一论点阐述了治病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那么,《元气论》则对气功治病作了简明而又具体的阐述:
“若论元气流行,无处不到,若一身内外,疾病之处,以意存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以意注之,无不立愈,又有妙诀虽云,呵 呼吹嘘唏一六之气,不及冷暖二气以愈百病。夫节气从容,稍久含气,候暖而咽之,谓之暖气,可愈虚冷。若才节气,气满便咽之,谓之冷气,可愈虚热。临时皆以意度而行。”又说,“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应验,酒毒、食毒俱从呵气并出。”
这就是说,气功治病重在元气,无需象中医那样搞辨证论治。对此,《丹亭真人传道密集》中讲得更加具体: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且此气之在人,鼓舞动作,悲欢痛痒,莫不由之。于是亏此气则病,滞此气则病。帷周流一身,则康宁福祚也。吾为子言之,知生此身者不过气,则病此身者亦不过气而已,欲治其病,先治其气,今医家以草根树皮,攻人疾苦,不过假此后天之气以调剂之、滋补之而已。且草根树皮,其辛甘咸苦酸之五味,不过寒凉温热平之五气,乃天地之偏气也,且能却疾,况人之气通于天地,得气之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气功治病,完全是从人的元气着眼的。因而使它与中医学、西医学有了根本的区别。可惜气功医学尚未能被世人所承认,使中华古文化的一颗明珠仍被掩埋于地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气功中,虽然也有外气治病的记载,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就有“布气”的记载,但更多的以及更加强调的是练功治病,鉴于练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生活尚无保障的旧社会里,气功医疗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可以想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