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的层次 庞明(2012年29日)

        今天我们来系统地讲讲“知”。从种族发生史来说,意元体是在人的主观世界形成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里面有了灵元。灵元是意元体本身映像的信息淀积物。淀积后,它的场再出来,就使脑意体成为了意元体。从个体发生史来讲说,它是在种族发生史的基础上,人有了这种物质结构和功能结构之后形成的。胎儿到了六个月左右,意元体就形成了。意元体一形成,它的功能就全部有了。它是在先天基础和种族发生史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是从个体发生史来讲意元体的形成和它的功能和体性。

胎儿到六个月,意元体形成的一刹那,因为它有映自自映的功能,它首先把意元体本身的物质状态映进来,映成了意元体本身的信息淀积物,它一集中就是灵元。灵元是什么样的物质层次呢?它太微细,太小了,估计比混元子、时空复合子大一些,也大不太多。就是这样微细,它凝聚的信息量就更大,它越是微细,它容纳的信息量就更多。所以,灵元本身的信息积淀物就成了信息物质,意元体是信息,三层物质也是信息,信息淀积物——灵元也是信息,但它更精细,这个信息一扩展把意元体占领了,就成了意元体。它有映知功能,不仅能映外界,也能映自,还能自映,这个映像不是一般的映像,它能映自己,还能向外映,它有内在的主观东西,对有或者没有,它有“知”,它知道有没有。这个“知”是对映像的“知”,这个映像是不做分别的。所以,意元体映进来了,就成为灵元了,它就有这个“知”,这个“知”,不管什么,只要映进来就“知”。但是映进来的信息,必须要强化,不然什么都进来了,全宇宙的信息都进来了,如果没有经过强化,它一样不能被认知,映像都进来了也什么都不知道。灵元的“知”就是这个特性。意元体本身映进来了,因为在刹那间它同时都进来了,从理论上分析,它首先映自身,然后,映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气、各个组织器官和功能,这个信息映进来,附着在灵元的周围。

灵元自身的“知”叫灵知。生命活动映进来,是生命活动自身的,它与灵元有联带关系。灵元,是在脑神经细胞的基础上形成脑元体,脑元体被灵元化了形成意元体,它的存在与脑神经细胞有联带关系,而脑神经细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在灵元周围成为参照系。这个参照系与灵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们有联带关系,但是不相等。这个意元体(参照系)指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物质性更多,比灵元里的物质性多。

灵元的“知”:知道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强化了它,灵元的“知”与生命活动的参照系结合了,这样灵元的“知”就附着到生命活动,就形成了我,叫做“己”,“己”结合着后面说。外界周围的环境,包括妈妈的、自然的、生下来的(过程)、物理的,它是附在外面的,外面就不是它自身了,所以,灵元的“知”附在“己”上,就是“己知”,自己知道是我还是非我。在外面的不是我,周围有很多东西,但“己知”知道那些是我,那些不是我,别的它不知道,而灵元只有知,这个也不知道。到了“己知”,知道这个生命活动是我,外面的东西是环境,不是我,外面的东西包括妈妈的,生下来的过程,生下以后的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组织器官及其功能映进来,就把“己”充实了,对“己”,对自己的知,也就更强化了,知道我自己,知道这是我的,周围环境不是我,有了分别。

人生下来之后,外面很多信息进来,结合了“己”和“知”,它就可以“知”外面的事情,外面的很多信息进来了,都映进去了,重复一下就打上了烙印了,强化了,敏感的人就会知道。在“己知”的基础上,先知道来了事知道知道,也知道不知道。有时候需要经过几次强化,信息才得固定,固定之后才能分辨出来。知道与不知道,就是王阳明所谓的“良知”。

他所谓的“良知”在这里,还没到“己知”,更没到“灵知”那里。

在知道不知道的基础上,你知道东西来了,这个事对生命活动这个“己”,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它不知好还是不好。对生命活动起促进作用、生发作用的,就是好的,就是“是”,被肯定的。来的这个信息,对这“己”,对生命活动是不利的,就是不好的,就是“非”。于是,“良知”在知道知道和不知道的基础上,又知道是非,好坏。再离开点,就是善恶。在这个层面里,它都是以自我生命活动作为衡量对象的,对自我生命活动促进,就是好的,就是“是”,这时候还没有“善”,只有是非,好坏,善恶还在后面一层。这时,它与生命活动结合一起。如果说灵元形成的一刹那是初始意元体,那么到了己我、己知的时候,就相当于自我意元体,(我们的意元体理论有初始意元体,自我意元体)。

小孩生下来,是以自我为标准的,你对他好,让他高兴的东西,他就高兴,他一切围绕自己,对生命活动好的,他就接受,小孩有奶就是娘。这样就有了好坏的分别,他就会有情绪。早期的情绪,好的就高兴,不好的就不高兴。小孩子的情绪比较简单,一个高兴,一个不高兴,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孩子非常小的时候还不知道打,他也不会打。这就有了情绪,在自我意元体时有情绪,良知也在这里,所以王阳明他们认识良知的时候,感知到良知的体也是无形无相的,他说圣人就回到良知上来,圣人有情绪,理论上就是这样的,但他的情绪不过度。高兴了乐,乐完了就完了;不高兴就哭,哭完了就完了,他不过。圣人也有情绪,只是“不过”。

在这种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在情绪活动的基础上,小孩慢慢有了一些道德观念,如孝敬、友爱等。这一切都是根据语言、文化、知识发展来的。以后,知识多了道德观念也有了,我怎样怎样,那个“己”就不是只知我与外界区别的简单的“己”了,它就知好坏了,根据知识,好的我就要要,坏的就弄出去。小孩子根据生命活动,好的就高兴,坏的就不高兴。小孩子要好的,不要坏的,他不会主动想去弄好的,把好的想办法多弄过来,坏的排除出去,小孩子没有那么多的分辨。过去讲课的时候说过,抗日战争的时候逃难,小孩子坐火车它就高兴:“哎呀,坐大火车了!坐大火车了!”他没有亡家逃难的概念,他只知道玩,他没有那样的分辨。以后他有分别了,就进入道德观念了。

道德观念是与意识、文化相关知识输入进去以后形成的。道德与情绪相连接,情绪与生命活动相连接,好的就成为善。最初的善恶观,是根据生命活动来的,有了文化知识更充足了。根据人们的习惯,这是好的,这是善的,仁义礼智信,这些叫做道德,道德是后天形成的。中国的封建社会把仁义礼智信说成是天理,他们不知道道德是这样形成的,是根据我们的生活条件、经济状况来决定的。过去讲过,麦哲伦到了火地岛的时候,冬天没有食物,就吃50岁以上的老人。先吃老人,没有食物就吃老人,老人也觉得自己应该被吃,50岁以上就算老人了,就被吃了,这怎么谈敬老呢?他们的道德观是为了人的种族延续,这个最基本的条件,来规定生活和人与人的准则。他需要保护种族的繁衍,保护下一代生存下去,没有食物,小的饿死了,没有下一代,种族繁衍就不行了。整个生物界都有一个繁衍的、自然的生命活动。人这个种属,道德也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功能表现,它要更好地发展下去。

所以,道德,各种知识,参照系就更靠外了。“己知”,先“知”,知道知和不知、是非、好坏,后面是善恶、各种知识,参照系是这样一层一层来的。灵知到己知,到良知,都是由灵知这样穿过来的。从灵知到己知,从己知到良知,良知又受到了我们知识的影响。良知分为道德之知和才情之知,仁义道德那个道德之知。过去讲,要修圣人的关键是这个道德之知,一进入道德之知和才情之知,自我意元体就变成了偏执意元体,它就受到知识和道德的束缚,就偏了。自我意元体以生命为标准,受到社会意识的束缚,就进入偏执意元体了,这就是我们说的成人意元体。偏执意元体是在生活中偏下来的,原来的情况,在映像那里,直到己知都不偏,后面把生命活动打上很多规定的烙印,它就不是本了,就是偏执意元体了。

人是受了文化的影响,变成了偏执意元体,成为了人。如果在自我意元体,在己知、知和不知、是非好坏的时候,打的不是人的烙印,就不是人了。人体里面从生物进展来以后的各种信息都有,外面给它打什么,它就混化什么。比如狼孩,孩子生下来被狼叼走了,一般都是一两个月的孩子,母狼的狼崽子丢了,找不到,就把孩子叼走了去喂他。人一般可以给孩子喂奶一年,狼喂崽子只喂几个月。人在胎儿期间开始有了己知,一生下来内脏等各个器官开始活动,开始展现各种功能,呼吸、消化、排泄等

联系的过程中,外界给他打什么,他就是什么。以前讲过,小孩刚出生,为解胎毒喂他黄连水,他会咕嘟咕嘟地喝,再喂还喝,再喂还喝,因为他里面没有分辨,没有好坏,他没有区分环境的标准,他里面是空的,对外界是空的,这个他能适应。但是,吃一次奶,喝一次甜水之后,再喂黄连水,他就不自然往下咽了。因为从人类种属上,种族发展史上,到人类现在,他成熟了,他里面有了信息比较,一比较,这个对生命活动好,那个不好,他就不要了。

可是到了狼那里就不一样了。吃狼奶时挺好,但是狼没奶之后,它没有奶粉、鸡蛋黄、糊糊等替代物,我们虽然没有跟踪研究。但这个不到一岁的孩子得吃生肉,狼崽子的牙齿可能比人长得快。老鸟喂小鸟是叼小虫喂它,老狼对小狼也不会把肉嚼了喂它,可能会撕下一小块喂它吃。小狼可能半年出牙,能嚼,但小孩半岁没长牙,不会嚼。狼孩几年以后活着回来了,他是怎么过的?可以想象,他的生命活动必须要适应那个环境。一是狼如果不生活在热带,冬天狼孩身上没有毛,但没有冻坏;二是他需要吃生肉,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能吃生肉,而且从地上捡起来吃,卫生条件非常差,但他也不闹病,还能发育。什么道理?参照系打进什么,参照进来了,那么吃也能解饱,也能进行新陈代谢。他的反应这是好的,这对生命是好的。我们一看太脏了,但他没有这个概念。我们成年人,对孩子说这个不行,那个坏了,就打上了烙印。狼不会说,老狼吃,他就吃,周围的狼都这样,那个场就是这样,大家都吃,吃得很香,信息就来了,这就是好的,这样映像进去,信息打在这个上了,他向外发放信息,输出信息就以此为依据,这就是好的,就这么反应。这形成他的生命里面的规律了。人也是这样的,你给他输入什么信息,就反应什么。如,抚(福)宁县对“二”(er)的发音是“恶”(e),从小输进去的信息是这样,他的意识,他的口腔,舌头等就是这样反应,生命活动就这样了。这样就偏执了,进入偏执意元体了,进去什么,他习惯了什么,就出来什么。

人的生命活动因为有了意元体就灵了。动物没有意元体,它有脑元体,它有形象,它不像人通过语言。小孩生下来就在语言环境,人们的意识活动用语言表达,这样的社会背景中长大。他的生命活动直接受到意识的影响,狼孩则不然。狼没有意识,但是它有脑活动,它有形象思维,它的形象打在人的脑元体上。按照种族发展史,人生下来就已经是意元体了,比动物的脑元体要发达得多。所以,中国的那个猪孩,一窝小猪都听她的,她能指挥它们,她比老母猪还灵。她家里前面有三个孩子,第四个还是女孩,文革时候父母没有管她,哥哥姐姐都不管她,人猪混养,到三四岁都不会说话,像猪一样吱吱叫唤。后来经过培养,到了十几岁只会几个字,只会傻笑,还保留猪的习性。到了二十岁去赶集,能表达好恶,不会买东西,只相当于一般人三岁的发育情况。狼孩如果五六岁、七八岁再回来,就不行了,就没有人的信息了,就不会说话了,他里面的发声器官变样了。

所以,意元体的映像功能,到了知是最基本的功能,是性质的用,“动用”是在知的基础之上来动的,进去的知,进的什么信息,动的时候就拿这个来支配动。“性用”这个知是基本的,动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个思,思考的思,是在知、动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思考也是动。动比较简单,注意这里就动了。听到这边的声音,就往这边动,是在知的基础上动的,一知了就动了,就有了更复杂的活动过程。有了“知”知道动,有了动就有了思。这一切知识,都在知识层里,打进信息的基础上来完成的。我们普通人的意元体活动就是这样。它是从里面一层一层往外出来的,我们人的生命活动都受意元体的影响,我们思考问题,怎么想,对人来说都是意元体支配的。但这样的支配是通过常态智能来支配的,意元体一动,脑神经细胞动,脑神经细胞动,生命活动发生变化,这就是恩格斯说的:“人的生命活动是和他的意识状态相适应的,而且是由他创造出来的。”

意元体从灵知,到己知,到良知,到道德之知,才情之知,我们人一般来说是以才情之知(技术、知识、文化)为主的,过去儒家是以道德之知修炼为主的,朱熹那个格物,有点才情之知,但是没有完全到才情之知上来,比方说种地还要格物?朱熹和王阳明都这样讲,那还要格物?才情之知是对自然的知识,这个知识是健康或者是其他,它一下子渗到已知那里,这个已知不是简单的知道生命活动,而是在它的基础上,知道什么对我这个生命体是好的。所以,人小时候,你给他注上这是好的,他就认为是好的,那个狼吃生肉就是好的。那个掏大粪的,就用掏粪的勺钩下枣来,不洗就吃,也没有问题。农村种地抓青撒肥,不洗手就吃东西,也没有问题。小时候这么见到的,进去什么就反应什么,以后各种信息,这个好,那个不好,慢慢就固定了,有了我,有了固定,有了必须怎样怎样,这一切都是意识的缘故。意识里形成一个我,意识里形成一个固执,必须。所以孔夫子的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个意、必、固、我都是后天打上的东西,都是偏的,是偏执意元体出的结果。现在整个人类都生活在偏执意元体的生命活动中,整个人类还处于病态阶段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人在意元体的支配下,自己怎么去修?儒家修行,按照儒家的道德观念,要戒慎恐惧,它是道德之知。它说“道”大家都有,不是有这个道德就如何了得,它把生命活动,道德观念和己知,反映到良知,把道德和良知统一了,联到“我”和“己”那里,这是儒家的指导思想。他们错也错在这里。好多儒家讲,修道修什么呀,百姓都有道。罗近溪讲学的时候,人问为何人皆有道,他说你就有圣人之道。正说着,童子端茶从楼下上来,把茶放好了。问他如何懂得道,答曰你看他怎么不懂?他从楼下给我们送茶来,也没有磕着碰着,这不是很简单就会了吗?问童子是否懂得什么是道,童子茫然不知。这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是生命活动的自然过程,但他认为这就是道。其实这是意元体统率的生命活动,我们练功就是要把意元体统率生命活动变成自觉的。那是个自然过程,不认识它,它从里面出来的。我们从道理上知道了,从外面打进去,他的活动受到后天很多知识的支配,有偏执的地方。他没处理事,只是简单的生命活动时,他没有偏执。他端着水上来,知道保持平衡,他没有想过这个,自然保持着平衡。这就是道,他是这样讲的。他把仁义礼智信和生命活动等同了,他认为仁义礼智信就是天生的。实际上仁义礼智信是道德范畴,它在外面,那是个良知。道德和良知,良知是道德建立的基础。这个良知就是知或不知,知是知非,知好知坏。到了善恶才是道德的范畴,前面属于情绪的范畴,但古人分辨不了。

首先要从情绪来讲。情和性的关系,性是没有分辨的,情是有分辨的。所以不要过度,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修道首先要克服自己情绪的偏颇,过与不及。从这点来讲,儒家讲对了一部分,但它把仁义礼智信当做天理,天不变,道亦不变,也就错了。它告诉你,这个道理,这是个理,这是个天理,你要克服人欲,它把人的“己我”根据生命活动形成的是非好坏,认为是人欲。这个人欲,在小孩里面不叫人欲,因为他没有先想,我们成年人想这些问题,用知识支配生命活动,叫做情欲。它在良知后面,已经属于才情之知了。它在生命活动的情绪上来满足我,就成为情欲,情和欲望。所以,我们练功懂得这个道理了,知道了更先进的理论,使我们的意识更自觉,使我们的灵知,到己知,王阳明知道的良知层面,儒家就到良知上来,道家也基本是在这个层面,佛家一般来说,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修的最好的也就只修到了己知层面,他的意识活动还不能脱离开生命活动。

灵知一形成的刹那间的变化,从灵知到己知,它就往外来了,从己知到良知更往外了,从良知,道德之知,才情之知更往外了,它一有活动就往外来,“己知”那里不会往里面去。各种知识,各种知都可以到己知这里,反馈到己知,但己知不会往里返。佛家说克服我执(意识的深层次里面有这个己,这个我,这个我一固定就成为执了),佛家说,破除人我执,法我执,说法我执难破。其实不是,人我执难破,它和自己的生命活动连着,只有它能够往里返了,返回之后,从里往外看己知的时候,才能破除我执。没有进去之前,我执破不了,根据我们的道理,这就看得很清楚了。法我执就是知识,它有局限性,但由于我们从小就受知识的影响,这些概念要破除是比较难的,但比破除人我执要容易得多。比如,解放前和后比较,解放前那样的意识状态,解放后十几年,社会风气等变了很多,这个执不就是法执吗?还有几个想当地主老财的?虽然改的还不够彻底,要是彻底就不会有现在了。法执反而容易改,而生命活动不行,它直接关系生命活动本身存在的基础。

但是,这个“己”,己知这里,人的灵元在里面,理可以直透往里面去,“己”接受这个理,它就建立信仰,理就可以直接控制“己”,这就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它不完全建立在生命活动基础上的,它是建立在生命基础之上,但是它有相对独立性。只要“己”一决定,就可以杀身成仁,舍身成义,共产党人就能为理想而牺牲,它有相对独立性,在己那里,理本是才情之知,知识层面的东西,但是它里面有个理想,有个真,“己”要维护自己向前发展,它要求真,它认识真,不必说是不是真,它要认识到它是个真,就会努力去奋斗。到时候它可以不要生命,为理而去牺牲。

过去讲的那些理,都没有讲对,他们的理与生命活动没完全结合,善的定义不够全面,善应该是对生命活动有利的,而对周围社会和环境也都是有利的,不能抛开自己的生命光讲外面的东西,这是以前对此认识不够全面的地方。而在我们的生命科学里,善是什么呢?善是对自身生命活动,对周围的生命活动,对影响生命活动的所有因素,都应该起积极推动作用,这才是善的。这就是我们讲的,要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是这样的意识状态,这样去建立“己”,用这个己去努力做什么?要对大家好,对自己好;既要完善大家,也要完善自己。这就是佛家讲,以大悲饶益众生才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马克思也讲,一个人只有为他同时代人的幸福和完善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这才行。可这些理,过去佛家没有讲透,儒家也没用讲透,道家也没用讲透。马克思也就说了这一句话,后面就没有再讲。

我们讲从理上开窍,就把这个理直接打到己知那里去。我们以前讲练功,要在自我层次上去练,去修养就是这个意思,到己那里去,那个己是真我,是大我。我们现在是从外往里打,拿这样的知识往里面渗,要透过知识层,透过道德层,透过是非善恶层,到了知和不知,你知道这个理,直接和这个知结合了,这个知是个善的,到己知那里去,到我自己身上来,反过来返回到灵元那里去,一直到灵知。到灵知这是第一步,还得用灵知再统率过来。将来统率的时候不是简单的统率,不是佛家明心见性后,又饥来吃饭困来眠,而必须用超常智能来统率。现在我们即便没有返回到灵元,也要练超常,这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