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老师早期讲“混元气”

       混元气是元气(它本身是一种物质)发展变化将要化生为具体的气、质、形但尚未化生的那段过程。

混元气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混元气,胎儿混元气和人 体混元气。

1、自然界混元气。自然混元气是天人合一的古典整体生命观的重要内容, 是气功的理论基础之一。古典整体生命观把人的生命活动看成是天人合一的精气 神三位一体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混元气又有元气和混元气之分。(1)自然界元气。自然界元气是天地生成以前的一种物质,“阴阳未判,一 气浑元”。在天地生成以前,自然界的气是浑元气,浑是笼笼统统的意思,元是大的意思,有时也是一的意思,自然界元气是发生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根本。古代学问家对自然的生化有许多朴素的唯物的观点。古气功家认为宇宙中有不同层次的物质。多层次的物质,可以相对独立存在,又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彼此渗透。其层次若简单地加以划分,可分为有形的“器”(可见的物质实体)的层次与无形的“道”(既指“不可见”的物质及其能量,也指它们的发展规律)的层次两类。

对此,《易?系辞》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若细分,则有几个层次。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德经》)。周易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系辞上》)。儒家宋朝理学早期创人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 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极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 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化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灵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实际上,“无极”一词出于老子《道德经》二十八章的“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儒家是吸收了道家的某些学说而提出 了他们的观点。医家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 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这里的“道”、“易”、(无极)“太虚”是一个层次,“一”、“太极”、“化元”是一个层次,“二”、“两仪”、 “万物资始”……总统坤元是一个层次,“三生万物”、“四象”、“八卦”、“九星悬朗……品物成章”是一个层次。总之,名称虽异,但都是指的宇宙中的几个不同 层次永恒的物质。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的物质实体,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限无边。宇宙里的万事万物都有生灭过程天地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一部分、自然有其生灭过程。

元气是天地生成以前的一种物质。是浑浑沌沌的一团气,无形、无象、无色、无味、无声、有如近代的科学星云学说讲 的那种正在化生星云的过程。天地里的一草一木也都有生灭过程。整个太阳系包括太阳、地球、月亮和其它星星。在太阳系生成之前,它是一种太阳星云物质。是太阳系的元气,由于太阳系元气的运动和变化,才生成了太阳系及万事万物。首先形成太阳及其周围的几个行星,然后又演变出星球上的各种物质。而各种物 质又都经历过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因此古人的元气概念实质上是一个哲 学概念。元气在太阳系生成以前就存在着,在太阳系形成以后,它又贯穿在万事 万物之中,元气与万事万物有兼容性,不互相排斥。例如某种物品从宏观上看, 它把所占空间里的空气都排除了,并占据了这个空间,物质与空气没有兼容性, 它们互相排斥。

而元气的特性与空气不同,元气可以贯穿城物体当中,元气与物体有兼容性,不相互排斥,能互相兼容汇在一起。但是,元气与元气不能兼容, 具体物质不能与元气相通。自然界的元气在自然界里飘浮着,它从人体穿过,但人一般感觉不到它。人体的气不能穿过自然界的元气。元气是万事万物发生的根 本,也是人类发生的根本。万事万物中有元气,人体之内也有元气。一般规律是 人体元气消耗多,增加少,生命生机逐渐由强变弱,最后死亡。然而,我们能不能延迟由强变弱和衰老死亡的过程呢?回答是肯定的,也是有办法实现的。我们练气功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体的气和自然界沟通,把自然界的元气充养到人体中来增强生命机能,延年益寿。

(2)自然界混元气。自然界混元气是在自然界元气发生变化将要产生但尚 未显露出具体形、质的那一般过程。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把自然界混元气也称为混沌。混元气是指其实质,混沌是指其状态。目前,还没有发明察测到自然界混 元气的仪器手段。因此,只能用古人的练功体会来说明。《列子》中说:“圣人因 明阴阳以统天地”。古人用阴阳来说明天地中的万事万物,也就是说阴阳统领着 天地万事万物及其生成变化。“天地安从生?”天地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答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该书解释说:“太易者未见气也”,太易是是 没有见到气的时候。太易在易经》中称为易,以后也称为“无极”。“太极者气之始也”,到太初的时候,刚刚开始但还没有具体形成气的这种物质。太初是气的开端。“太始者质之始也”,到了太始的时候是气的质开始的时候,有了质的萌动,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质。“太素者形之始也”,到了太素的时候,刚刚开始有形,但还没有成形。“气质形具而未分”,事物的气、本质、形体三者都具备了, 但还没有明确地分别显露出来。这种状态称为“浑沌”、“混沌”或“混元”,即混元 气。混元气与原来无形无象的元气不同了,但事物的气质形三者还没有生成,它 们各自的特点还没有表露出来。所以,气质形三者具备但仍然浑然在一起尚未明 确地分别显露出来。将要形成事物但尚未生成的这种事物便是混元气。

(3)自然界混元气的作用。自然界混元气充满自然界天地人三界里,天地 间的万事万物都在混元气的充养之中。在人看来,天地是人的生长条件,天在上 “盖”着,地在下“托”着。天地间万事万物可以分为三类:天地、万事万物(有生 命的和没生命的)和人,都受到自然界混元气的充养。这三类事物是互相转化的。人死后转化成万物,通过自然界又孕育出别的什么个体。天地、万物和人是循环 转化的,但不是宗教迷信的反科学的“轮回循环”。《黄帝阴符经》中说:“万物者 人之盗,天地者万物之盗,人者天地之盗”,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和人互相偷气。“万物者人之盗”,自然界的万物可以盗人的精气。怎样盗呢?就是具体事物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体内的精气发散到客观事物上去了,消耗了精气。实验证明,如果一个练功有相当功夫的人看到这种事物,就能看出谁注意过它, 谁扶摸过它,因为它上面注入了有关人的信息。但是,实验也证明,有的人在不自觉拍打过的事物,练功很有功夫的人也看不出是谁拍打的,因为上面没有他的信息。这就是说与人的意念有关。

“天地者万物之盗”,天地能盗万物的精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很多生物不能适应,生命(生物能量)被天地的变化夺走了, 回到自然界里去了。生物有一个重要特性,例如长得很茂盛的树叶子,摘下后马 上用“吉尔连”照相法照相,可以看到叶子四周有光圈。如果把叶子切去一块,马 上用上述方法照相,还可以看到同样的光圈,被切掉的那块叶子仍然可以显示出来。但是,在树叶子干了以后,再用上述方法照相就看不到光圈了,因为它不具有生物特性了。所以,一切生物都有生物能,自然界可以把生物能拿走,但物理 能还存在。一块干木头燃烧时可以发出热能。“人者天地之盗”,人可以盗天地的 精气。人取得天地精气的途径一是呼吸,二是人体经脉穴位的开合。

人在吸取天 地之气时,必须心静,头脑中保持虚无状态。如果头脑中的意识活动不停,意识 活动充满头脑,全身僵硬,那么自然界的混元气就进不了体内。因此同志们在练捧气贯顶法时,要做到恬静、舒适、大方、虚空、要自然,不要僵硬。捧功是比较符合接纳天地之气的要求的,可以多吸收一些自然界混元气,充养人体。人要尽可能减少被万物盗精气。人们以能维持正常生活,能满足基本需要就可以了,不要过于重视和追求物质享受,这样可以少损失精气, 减少万物盗人的精气的机会。总之,练功的人应尽可能多吸收天地自然界的混无气,避免天地万物盗人的精气,增强人体的生命机能,延年益寿。

2.胎儿混元气。为了指导练功,我们应该对胎儿混元气这个理论问题有所 了解。练气功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返先天现象,就是感觉返回到了婴儿时期或胎儿时期混元气状态,出现了胎息。因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人体在胎儿时期混元气问题。胎儿混元气也有胎儿元气和混元气之分。什么是胎儿元气?就是胎儿的先天。胎儿先天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古人说先天来源于父毋之精,也就是来源于父 亲的精子和毋亲的卵子。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古人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然而,在科学发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用中医理论和气功理论深入推敲,就出现了矛盾。练气功到活子时出现时,肾阳发动,此时如果意守不好,便要转化成后天的浊精,即转化成为有形之精,一旦产生精液就是进到了后天。父毋之后天成了胎儿的先天,岂不矛盾。

我们认为胎儿的先天是元气,不是父毋之精。胎儿的元气是父毋之精在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父毋之精相结合并不是两者简单相加,古人说是两精相搏,实际上是两精团在一起,但也不是简单地团在一起的,现代科学证明,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各有二十三对染色体,两者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仍 是二十三对的染色体。这样在两者相结合过程中,必定有一个二者各自特性消失 但新事物尚未产生的短暂过程。这个短暂过程就是胎儿元气。在这个短暂过程里, 气、形、质都没有明确地分别显露出来,相当于自然界的混沌状态。生物特性表明,某个生物原来的具体形态不存在了,但它的生物能场还存在。根据这个理论,在精子和卵子相结合时,它们各自独有的特性失消后,场能还存在着,物质并没有消灭。场能是可合溶的在两个场能之积聚下,便产生了新的物质一元气,它具有旧物质的某些特征,但又不是旧物质。

胎儿混元气是胎儿元气发生变化,能量积聚以后,形成新的气、质,就是精气神的开端。它虽已变化到精气神的开端, 但还没有后天之精,还没有后天呼吸的气,还没有后天之神,还没有意识,仅有三者的素质和功能。精气神在胎儿里是混为一体的,是做为一种能量表现出来的, 它能直接产生胎儿形体各个部分并逐渐发展和成熟。所以胎儿期间的元气实际上是混元气。是接受了毋体十二经脉在子宫中混合以后的混元气。我们练气功返先天就是首先返到这种状态,然后再发展到呼吸暂停,心跳暂停的更高级状态。

3 人体混元气。人体元气是发生人体的根本,发生人的生命之气的原动力。《难经》中说:“肾气必人者肾间之动气也”,元气存在于肾间,存在于下丹田里。元气的作用在于“人食而精之本,呼吸之门,五脏六腑之根”,故有守邪之神的称谓,可抵御外界各种疾病。在医学上充分肯定了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和作 用。人体混元气是人体各经脉调和在一起的直接供人体应用的气。人体混元气由几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体的先天之气,它的一部分通过三焦散布到周身,它的另一部分通过经络输送到人体各个组织。经络里还有天空之气和水谷之气,经元气激动后变成了人体真气。所以真气里也有人体元气。因此,经过经络也可以 元气输送到人体各个组织里去。经络之气进到了人体各个组织里,通过经脉散发出来供人体应用,既可供体力劳动应用,也可供脑力劳动应用。“阳气者,精者养神,柔者养筋”,真气是阳气,精华部分营养神的活动,比较柔和的部分(比养神的低点)营养筋骨。古人说的筋,实际上包括肉。这就是说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靠元气靠真气来营养的。

人体混元气有三个来源, 一是人体降生下来带来的元气,存于下丹田里,即肾间动气。二是水谷之气,人 吃了饮食(水谷营养)转化为水谷之气。三是吸入的天空之气,经过元气气化, 变成人体真气,才能营养人体。如果人体里元气弱,尽管饮食好,空气也好,但缺少元气气化的能力,是不会健康的。由此可知,人体的健康,虽与营养有关, 但不只是很取决于营养,有些人饮食营养一般,但元气足,气化能力强,身体健壮。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混合起来,才能发生各种功能。人体里的真气又可以反过来营养元气,生长元气。这种元气实际上是一部分混元气,存在于下丹田里。我们使用下丹田的气,实际上是混元气,是人体的原始动力。这部分混元气是人体经脉里后天之气,通过元气气化成为经脉之气。

外混元气不具有经脉单经信息的特性。每条正经和任脉督脉都有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有十五大络), 从经脉通到胳脉,从大络脉通到小胳脉,再转到各个组织。这样,十二条经脉就组织到一起了,造成了混元气。人体十二条经脉各联系着一个脏腑,脏腑具有单经信息特性。每个脏腑都能把自己的信息注入到各自的经脉里。各个经脉是不相同的,由此产生了十二经脉在人体里流转的十二个时辰,并且每条经脉都有自己旺盛的时间,由此推演出来了子午流注针灸法。人体主要穴位有三百六十多个, 人体内混元气通过穴位与自然界混元气相交换。如果穴位闭舍,内外交换受阻或停止,那么人就生病了。针灸的作用就是打开闭合了的穴位,恢复内外正常交换,除病健身。         我们学练的整套智能动功都是练混元气的,是立论于混元气的。“阴阳未判, 一气混元”,还没有分成阴阳。混元气是比阴阳之气高一个层次的气,是根本的元气。“正气存,邪不可干”,把体内的元气练充足了,生命机能增强了,免疫力提高了。同样的细菌传染到别人身上可能致病,而传染到我们身上可以不得病。大肠里有大量的大肠杆菌,但人并不得病,因为它的元气充足。如果大肠杆菌离 开大肠进到其它脏腑,例如肾、胆囊等器官,则会引起发炎得病,因为这些器官的元气不如大肠的充足。因此,我们学练智能功,着眼于练混元气,把体内的混元气练充足,而不是着眼于什么病,不管阴阳,不管补泄,不管病因是什么。当体内混元气练得较为充足的时候,有病者,病可以得到根本治疗,无病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增强生命机能,开发智能,这就是智能功混元气的主要特点。其它各家功法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有的立论于阴阳,研究阴阳的补泄和 调节较为细致。有的立论于脏腑之气,对脏腑的研究较为细致等等。

我们谨就智能功混元气这一点,试做些较为深入的探讨。人体内的气有先天气和一特后天气。先天气是从母体带来的混元气,人在胎儿时没有呼吸,没有来自外界的气。胎儿 也不吃饮食,没有水谷之气。胎儿是接受母体的混元气,在母体的混元气中生活 发育。胎儿也没有精神活动。在母体中,胎儿的神气形是合在一起的,没有分开 来,所以胎儿本身就是一种混沌状态。当胎儿从母体里生下的时候,即从先天进 入到了后天,小孩一出生,脐带被剪断开了,母体的混元气再不输送过来了。孩子哇地一声哭,把先天气呼出来了一部分,其余的往下推到下丹田里去了,紧接着是吸气,吸入了大自然的气,于是成了后天之气。先天之气转化了,既有先天也有后天,一半对一半。小孩子出生后要吃东西,嘴部被打开了,食物经肠道从大便一排泄,把先天气带着精推进到盆腔里去了。

小孩子出生后到一定时候是要睁眼睛,睁开眼睛看周围世界,眼睛同外界一接触,头脑里有了神的活动,也就是神从下面升到上面来了。在对先天转入后天有所了解之后,对练功返先天问题就较容易理解了。练功返先天,就是要把精往脐部收聚,气也往那儿收聚,意念也往那儿收聚。小孩子开始吃东西有了水谷之气,水谷之气中的营养同吸到肺里 的天空之气,通过元气合到了一块,成了真气。真气在体内是按经络运行的。这种经络之气运行于体内外的各部分、各组织、脏腑器官和肢体的未梢。人体大的经脉的十四经和十五络,每一个经穴有一个络穴,经穴深,络穴浅,三百六十五 个经穴,有三百六十五个络穴。经脉之气是在未端出来后混合到一起的。十二正经每条都有自己的特性,每条经脉连着一个脏腑,如心经连着心脏,脾经连着脾 脏,胃经连着胃,大肠经连着大肠,等等。所以,每条经都有自己单经的特性。

在测试中,我们看到每条经的电阻和电位是不一样的。经脉气从未端出来后混合 以后,一部分气通过三焦回归下丹田转化为先天气。三焦和桡骨尺骨是相连的。体内的气从三焦出来,外面的气从三焦进到体内,人体直接使用的气都是混元气。混元气可以直接供给人们各种活动和劳动应用。经络之气运行于经脉里边不能直 接提供给人们使用。它沿着经脉路线到达于未梢出来后才能应用,同时,混元气还有抵御外邪的作用。体内的营养物质经元气气化以后,转化成新的物质,如氨基酸转化成蛋白质。没有元气气化,体内的营养物质是不会直接转化成为蛋白质 的。如果体内元气虚弱,虽然饮食营养丰富,但不能很好地转化成为蛋白质,对身体也是没有什么补益的。混元气虽然可以直接供给形体使用,但不能直接供给头脑使用。头脑使用的混元气是从经络里出来的又回归到下丹田后再到达于脑的气。头脑使用的混元气和形体使用的混元气不是一个等级的气。

因此,人们有这样的体会,在形体活动疲劳以后,适当休息,营养好一点,可以很快消除疲劳。但是,在脑力劳动疲劳以后,适当休息和营养,往往不能很快恢复过来。后天气是在触突里转为先天气的,它的过程是经络真气出来以后,到达于身体各部分, 转化为混元气,混元气再回归到下丹田里转化成先天气。先天气是不纯的,有后天气也有先天气。下丹田里的先天气多了,才能练气化精。我们简单地把气划分了这样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气是不一样的。人体下丹田的先天气充足起来并有 一定压力后,气才能化精。小孩子时期,之所以不能化成精,就是因为先天还不充足。胎儿时期的混元气是完整的,出生后哇地一声哭,吸进了后天气,先天气与后天气一半对一半了,后天气慢慢转化,把先天之气补充起来,才能生精。

一般地说混元气的作用一可供给形体和神的应用,二可供精的形成,三可同自然界的混元气交换。人体混元气和自然界混元气相互交换的途径,不仅通过呼吸,还 通过身上的毛孔和穴道。通过穴道相交换的关健在于意识里的真意,真意引着混元气运行。因此,练外混元气特别强调涵养道德,要一心为公,为人民服务。否则,意识里充斥着个人名利,把头脑紧箍住了,就不可能有真意,内外交换不可能畅通,功夫不会长进。练捧功最关键的问题是练成外混元,把体内的气同自然界的气很好地连接起来。实现内气与外气相接的办法,一是动作,但更重要的是意念和神光练捧功不着意呼吸,而着意于意念,但呼吸也是有意义的,可以在做动作时配合呼吸,这样内外畅通的效果更好。动作内收和向上时为吸,动作外开和向下时为 呼。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吸气时意不要从鼻子往里走,而是从身体周围到达于体内。我们就是要这样一胀一缩、一胀一缩地来练捧功。

捧功练外混元气,它的向量是向外的,气向外充斥,因此,练捧功的人比较敏感,皮肤眼睛等的感知功能强一点。气到哪儿去得多,哪儿就比较敏感。例如,当人们不注意的时候,虽 然有刺激,但可能没有感觉。当人们较为注意的时候,虽是个小刺激,但却感觉很清楚。因为意念到达那个部位了,那个部位的气就多了,感知功能就强了。但是,这种气是在体表层的,没有进到体内去。有的学练捧功的人又学练了形神庄以后,原先的感觉没有了。这是气往体内走了。有的人体内体外的气都足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觉了。只有这儿气多,那儿气少,有“气差”,才会有感觉。气都进到了体内,体外没有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觉了,有些人练了混元气病之所以能好起来,就是因为穴道通了,内外交换的量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病变部位在膜上,那么可以痊愈。但是,如果病变部位在深层里,捧功难以完全解除, 因此就要学练形神庄了。

有些学练捧功外混元的人,有一定功能,可以查病发气治病,但发气后难受,觉得似乎少了一块气,这是因为气在体表,用一部分少一部分。练外混元气, 气向外充斥,捧功的许多动作都是往外开的,把意念放于天边外,意念也是向外开。为了使体表的气进到体内,安排了一个“三心并站桩 功”。“三心并站桩功”能使体表的气,从头顶脚下和手掌一并往体内收聚。只练此站桩功气虽然可以慢慢地收聚于体内,但是皮肉筋骨脉没有得到锻炼,体内深层的病变没有得到彻底治疗。因此,应该学练形神庄,调整好各部身形,特别是腰部,把下丹田扩大,气充斥起来,可以避免一些较为强烈的练功反应。形神庄 是练内混元的,但也加点外混元,使体内外气连接起来。所以,我们智能动功的安排程序就是先练外混元,后练内混元,效果更好。

医学上有快速调节和慢速调节,包括离子调节,内分泌调节。气也有快速调节和慢速调节。意念一动,气就来了并到达于手上,这就是快速调节。意念往手上一集中,气就从下丹田和身体其它部位往手上集中。气快速调节的运行路线是膜络,如内脏的膜,骨膜,脉管膜、肌腱膜,等等,但一般运行最多的是肌肉膜。慢速调节的气是在经络里运行的气,不受意念支配。我们学练外混元气,应该具体了解用意引气问题,外混元气的运行路线和特性等问题。捧气贯顶法是用意引气。根据混元气理论,结合练功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一下用意引气问题。用意引气就是意念到哪儿,气就到哪儿。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用意领引是个普遍规律。人出生以后,慢慢学会了说话和意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了第二信号系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使人的语言和意识同生活内容建立起来了密切的联系和协调一致的行动。比如你去搬一只椅子,意念一动,气就动了,气变成了力,到达于手,把椅子搬动了。气力就是由气化成力的。当人去搬椅子的时候,脑子里想了要调动多少气化成多 大力吗?没有,这种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行动,已经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 不需要去思考和计算了。

但是,如果违反用意领气的规律,是必然要受惩罚的。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人们还是按照习以为常的一般情况下做事情,那么不仅做不 成,还会被伤害。比如去搬椅子,椅子腿儿用绳子同桌子腿儿连起来了,应该用五倍于搬椅子的力气拉断绳子,才能把椅子搬走。然而,搬椅子的人不知道椅子 腿和桌子腿儿被绳子连在一起了,仍用日常生活中一般搬椅子的力气,结果不仅没有搬走椅子,而且还抻了腰。相反,人们也有用力过大向后仰倒的教训。在意 念中,椅子同桌子用绳子连在一起了,可实际上绳子已经断开了,仍用五倍于搬椅子的气力,多余的四倍气力反作用于人体,人必然向后翻倒。人们搬椅子的过程就是用意引气的过程,类似这样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到处皆是。

那么,气是怎样从下丹田出来的呢?又是怎能样运行的呢?气是从下丹田出来的,走膜络到达于意念让它到达的那个部位的。人体活动就是用意引气,用气引形的,人做什么事,头脑中先有个概念或意念,例如去提热水瓶,需要什么动作,需要那儿动,往那里动,意念一动,气就去支配形体行动,这就是用意引气,用气引形。人降生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许多事物,形成了意识和人体各个部分密切配合, 而且已经自动化了,并没有觉得要先想一下用意领气,气到了再行动。另外,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东西有多大的重量,要用多大气力才能移动,也已经自动化了,不用再考虑了。比如一只空脸盆手一抄就拿起来了,不需要双手去端。如果是一大盆水,就要先摆好姿势,然后双手去端起来。由于习惯成了自然,这个用意引气理论问题,似乎很简单了,甚至忽略了。

但是,人们如果违背用意引气的规律,是要受到它的惩罚的。人们如果对某件物品估计不足, 或者没有注意,意识活动没有同具体事物配合好,那么必然被伤害。例如脸盆原来是空的,不知道后来有人注入了水,没有注意一只手去抄脸盆,不仅没有拿起 来,而且还闪了腰,岔了气。因为在意识里脸盆是空的,只有一斤的重量,只需要从丹田里调一斤的气力,然而,实际上提的是五斤,丹田里供应的一斤气力已 经消耗完了,而盆子还没有拿起来,或手刚向上起,必须马上加力气,但气断了,马上调气已来不及,气在哪儿断了,气不通,哪儿就痛。一些人的肋膜炎可能就是这样得病的。

在探讨了用意引气的问题之后,我们还须深入探讨外混元气的运行路线问题。捧气贯顶法练的是外混元气,运行于人体组织的膜络部分,不走单经。人体的肌肉、骨骼、经脉、皮肤、内脏、血管、细胞、等等,都有膜。学练气功的人在搬动物品时会感到气从下丹田里一片片忽忽的过来了,是经过人体各组织的膜络直接到达意念指定的部位的,不是走单经,不是经尾闾走督脉到大椎 又沿两肩到达劳宫穴的,不应该强调沿经引气。如果强用意念调丹田气沿经运行, 经尾闾走督脉,效果不好。学练捧功的人知道了外混元气特性,可以解除不少疑问。例如走那条经脉,为什么没有走经脉的感觉?是不是练得不好?为什么有 时一片片的热,等等都可以解决了。

练外混元气注意动作的目的和意念活动很重要。捧气贯顶法练的是 外混元气,就是把人体里的混元气和自然界天地混元接通。练功时意念一般是往外放,气往外走。气是怎能样走的,不要管它,但必须注意动作的目的性。根据 外混元气特点,百会穴与天气相接,涌泉穴与地气相接,劳宫穴与自然界万物之气相接,打通关窍,天地人溶为一体。练功时的意念里要把人体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练捧气贯顶法时,在意念中要好似天地之间唯有自己一人,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双手展开,尽吸天地之气。只有这种意念才能把自己体内的气(内气)和外气(天地自然界的气),连接起来。练功时如果把意念放在外面,动作非常慢,那么就会体会到外面有个强大力量,双臂向里合时,合不动;双臂向外开时,也开不动,拉力和张力都很大。练功时如果意念不大,动作又比较快,那么就不会有明显感觉,效果也不会好。这种拉力与 张力叫二争力,练武术,练意拳站桩都很重视二争力。

二争力实际上是人体的混元气与天地间的气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特殊力量。因此,练捧功就不能把意念放在自身内部。捧气贯顶法的主要动作都是往外开的。如果练捧气贯顶法把意念守于自身内部,只能运行于体内组织的膜络部分,但是练功姿势是向外开的,气机外行,如此势必造成气机向外充斥,出现跑气的感 觉。有些练捧功的人练功时间不长气感明显,效果挺好,可是过一段时间气感和效果就差一些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意念放在外面,没有很好地疏通关窍,人体与自然界没有很好接通,没有把天地自然界的混元气吸收到人体中来。如果意念只守于自身内部,而姿势把关窍打开了, 那么是守不住的,必然向外跑气。根据外混元气的特性,结合练功实践经验,练捧气贯顶法,应该把意念放在外面,放在天地相接之处,姿势动作打开关窍,该进到体内的东西进来,该从体内出去的东西出去,出入自由,自由变换, 这样才符合规律,效果就会好得多。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混元气理论也要发展。热切希望广大练功者和气功爱好 者能将有关练混元气的体会和见解贡献出来,共同发展气功事业。

回到顶部